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美食特产榜 > 正文

青砖茶

时间:2023/9/28 10:05:1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青砖茶,又叫老青茶、川字茶,主要产于湖北省内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市、县,所以又称“湖北老青茶”,在湖南省的临湘县也有老青茶的种植和生产。青砖茶的特点是色泽为棕色,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受到不少爱茶人士的追捧。
  • 分类: 茶叶
  • 产地: 湖北省内蒲圻、咸宁等市、县
  • 口味/口感: 香气纯正,滋味香浓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老青茶属黑茶类,别称青砖茶,又称川字茶,主要产于湖北省内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市、县,所以又称“湖北老青茶”,在湖南省的临湘县也有老青茶的种植和生产。

老青茶的制造分面茶和里茶两种,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面茶是鲜叶经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而制成。里茶是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晒干而制成。老青茶一般分成洒面、二面、里茶三个等级

地域产地

主要产于湖北省内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赤壁等市、县,湖南省的临湘县也有生产。

生长环境

主要是海拔100800m的缓坡,温暖湿润,水热资源丰富,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主要在-5-3.5℃,生长期内月平均降水量在150mm以上,土壤pH值在4.5~6.2。

价值功效

老青茶有止渴、抗辐射、抗癌、防癌、助醒酒、促进消化、减肥、延缓衰老、降胆固醇等作用。老青茶能增强大脑中枢神经活动的敏锐性,提高思考能力、降血压、抑制动脉硬化等

制作工艺

鲜叶加工

鲜叶采摘

鲜叶采割标准通常按茎梗皮色划分。一级茶(洒面茶)以青梗为主,基部稍带红梗。二级茶(二面茶)以红梗为主,顶部稍带青梗。三级茶(里茶)为当年生红梗,不带麻梗。采割时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年采割两次面茶,第一次小满至芒种采割,第二次立秋至处暑采割。第二种是一年来割隔冬茶一次和面茶一次,隔冬茶在惊蛰前后来割,面茶在夏至前后采割。第三种是一年只采割一次茶(面茶或里茶),夏至前后采面茶,或小暑、大暑间采里茶(有时甚至延至立秋)。

杀青

老青茶杀青多用双锅杀青机。锅温约300—320℃,每锅投叶量8—10公斤。待叶子失去光泽,变为暗绿色,发出香气,叶质柔软,杀青匀透,即可出锅,趁热揉捻。杀青程度要达到杀透杀匀,避免炒焦,产生焦末。

初揉

杀青叶要趁热揉捻,老青茶质地粗老,纤维素含量多,果胶质、蛋白质含量少,如不“热揉”,条索很难揉紧,容易揉碎叶片,并会出现大量的“鸭脚板”状敞叶。揉捻加压由轻到重,不可一次加压过重,否则,使叶片揉碎,降低制率,揉叶翻转不好,形成“茶团”。“茶团”外面的叶子揉碎成末,中间的叶子卷不成条,形成大量的“敞叶”。使用揉捻机有40型和55型两种,40型揉捻机每机可揉杀青叶7一8公斤,55型揉捻机每机可装杀青叶20-25公斤。一般小型揉机先轻压1分钟,再中压2分钟,后重压4—5分钟;中型揉机先轻压1—2分钟,再中压2—3分钟,后重压5—6分钟。初揉共需8一12分钟。待茶汁揉出,外形卷皱,初具条形,即可下机出晒。

初晒

初揉叶要立即出晒,蒸发水分,固定外形。出晒要摊放在水泥晒场或晒垫上,并要经常翻动,待晒至茶条略感刺手,握之有爽手感觉,松手有弹性,含水量约35—40%,即可收拢成堆,使叶间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复炒

复炒的目的是把初晒叶炒热、回软,以便复揉成条。复炒仍在杀青机中进行,但锅温较低,约160—180℃。初晒叶下锅后即加盖闷炒,约1.5—2分钟,待盖缝冒出水汽,手握复炒叶柔软,立即出锅,趁热复揉。

复揉

复揉的目的是使茶条进一步卷紧,揉出茶汁,以利握堆。复揉仍在中、小型揉机中进行。复揉时间:小型揉机2-3分钟,中型揉机4-5分钟。加压仍由轻到重,但以重压为主。

渥堆

渥堆的目的是使叶内多酚类化合物等物质在湿热作用下继续发生化学变化,消除青气和涩味,形成汤色橙红而浓和滋味纯和的特有品质。

渥堆是将复揉后的湿坯(洒面、二面茶含水量为26%,里茶含水量为36%),按级分别用铁耙筑成长方形小堆,边缘部分更要筑紧踩实,使茶堆温度逐步上升,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一般约经3—5天,面茶堆温达50—55℃,里茶堆温达60—65℃,茶堆顶上满布水珠(面茶堆为红色水珠,里茶堆为猪肝色水珠),面茶叶面变为黄褐色,里茶叶面变为猪肝色,茶梗变红,即为头次渥堆适度。这时需要及时翻堆,用铁耙将茶堆挖开,打散茶块,把边缘部分的茶坯翻至中心,堆底部分翻至堆顶,重新筑堆,让茶叶继续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再经3—4天,待茶堆重新出现水珠,青草气味消失,含水量接近20%左右,手捏茶叶稍有刺手感觉,即为渥堆适度,立即翻堆出晒。

渥堆时间的长短,因茶坯含水量多少、茶堆大小和气温高低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为了正确掌握渥堆中的翻堆时间,必须勤加检查,做到三多:多看,看堆面水汽变化;多摸,用手插入堆内,试探堆温;多嗅,一般开始为水气味,逐步转变为青臭气味、酸气味,到后期发出香气时,即为握堆适度。

干燥

一般采用晒干法。为避免泥沙和其他夹杂物混入茶内,一律摊放在水泥场上或晒垫上晒干,切忌晒在泥地上。晒至梗折可断,干燥刺手,含水量15%左右即可。在老青茶制作过程中,鲜叶和揉捻叶都不能堆放过久。堆放过久,会造成“渥青”、“渥坏”,成为“网筋叶”。揉好了的茶坯,遇到连阴雨,不能及时初晒,应将揉捻叶抖散堆积,压紧压实。如茶堆内发热,就及时翻动,散发热气后再堆紧。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天晴出晒。切不可将揉捻叶薄摊。因为这样做,会有利于黑霉菌的生长繁殖,使茶叶霉烂脱梗,叶面发黑,品质劣变。

毛茶加工

毛茶筛分

根据洒面、底面和里茶的不同要求,在毛茶付制前,把沤堆后的不同堆别的毛茶扦样审评。按品质优次统一安排。对照标准样试拼小样,决定毛茶付制的拼配比例,然后按洒面,底面,里茶分别进行交叉取料付制。

压制定型

称茶。根据洒面、底面各占6.25%及里茶占87.5%的比例,称洒面、底面各0.125公斤,里茶1.75公斤。然后分别按先底面茶、后里茶、再面茶的分层装法,顺序而均匀地装入蒸茶戽内。

汽蒸。是利用蒸汽的湿热,使茶叶受热吸湿,叶质变软,增强粘结塑造性能,便于紧压成型,在一定的湿热作用下引起内含物质变化,增进成品的色香味。

压制。将蒸茶笼自动推山的热茶盒,按先底面,次里茶,后洒面的分层下料装进斗模,使茶叶分布四角饱满,厚薄匀整,茶梗不外露,确保砖片重量一致。操作时力求敏捷,以免散热难于压紧,影响砖片紧结光滑。斗模须对准压锤,压力须均匀,关门螺丝和钩耳须松紧程度一致,以防砖形紧结程度不一和产生泡砖现象。

定型。在斗模内通过一定时间冷却,使其形状固定后,才可退模,避免松散。采取自然冷却,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定型时间过短,冷却不够,易产生砖面松泡和起层脱面现象。适当延长定型时间,则砖面紧结,色泽油润;冷却定型时间,须适当根据气温高低和生产实际情况加以调节。

烘房干燥

青砖干燥是采用汽干法。将蒸汽回流铁管安装在干燥室的地面上,蒸汽管内通入热蒸汽,提高室温。在干燥过程中,温度的调节应本着先低后高逐渐加温的原则。一般在干燥初期的1—3天内,保持35—40℃,90%相对湿度,以免加温过急造成砖片松脱。中期3—4天内,保持40—55℃,80%左右相对湿度,末期3—4天,保持55一70℃,70%左右的相对湿度。最后两天温度上升至75℃左右,待干燥适度后,停止通入蒸汽加温,并冷却1—2天后,再行出烘,防止趁热包装出现回潮发霉。

成品包装

分为“成码”、“包砖”、“装篓”、“捆扎”四个步骤。“成码”要首先进行刷灰剔杂,然后把青砖堆码起来;“包砖”用商标纸把每块茶砖包封,做到整齐美观,接口浆糊以粘紧为度;“装篓”把包好的砖片装入衬有笋叶的篾篓内,把砖片分成三迭,每迭九块,合计27块,计净重54公斤一篓;“捆扎”在篾篓外面用麻绳捆成“井”字形,捆扎成包后,置于干燥场所,堆放整齐。

生产情况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扶植边销茶生产,使老青茶生产恢复了生机,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年由于边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年产量下降至5000吨以下,1983年年产量又恢复到7000吨,近年年产量维持在5000吨以上。

发展历史

乾隆之年(1736)茶商雷中万开办“羊楼洞茶庄”,茶庄设于庙场,始制茶砖。《中万公传》有“砖茶之源,万年洞庄”之说,《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等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匾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老茶即老青茶。以老青茶为原料蒸压而成青砖茶,主产始于湖北羊楼洞,又名“洞砖”,而青砖茶面印有“川”字商标,也称“川字茶”。湖北生产“青砖”的历史悠久,久负盛名,18世纪就在欧洲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头就是湖北的港口城市汉口,经我国北方至蒙古高原再至西伯里亚腹地的驼道,然后延伸至整个欧洲(后被水运和铁路取代),19世纪下半叶经中国茶叶的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汉口输出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而且以湖北产老青茶砖比例最大。

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约10年后,山西茶商在羊楼洞设庄试制砖茶,其后俄国商人亦在汉口设庄压制。压制工具先是木夹,后改用牛皮夹,进而改用机器压,压成砖形茶,以每箱砖片数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种不同规格。“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砖茶销往内蒙,并出口蒙古、苏联等地,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称“东口茶”。近40年来,为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三七”青砖茶。

1910—1915年为青砖茶历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砖茶在内,最高年产量达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因战祸叠起,销路阻隔,产量锐减。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扶植边销茶生产,使老青茶生产恢复了生机,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年由于边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年产量下降至5000吨以下,1983年年产量又恢复到7000吨,近年年产量维持在5000吨以上。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爱吃不胖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青砖茶】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青砖茶 小编为您整理青砖茶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美食特产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