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战国杜虎符

时间:2023/10/7 14:56:1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战国杜虎符,通称“杜虎符”,战国晚期秦国兵符,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杜虎符属青铜质,虎形,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全符由左右两半合成,发现的仅左半符,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符面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大意是:“右在君,左在杜”,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虎符调兵遣将制度的历史。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40个错金字,做工精致,笔画优美,反映了中国古代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平。
    详细介绍
    买购网原创图片,未经许可不能转载,版权声明 反馈

    战国杜虎符,通称“杜虎符”,是战国晚期秦国兵符。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1978年入藏陕西省博物馆(即今陕西历史博物馆)。

    杜虎符属青铜质,虎形,昂首、塌腰、垂尾,作欲走势颈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凹槽。全符由左右两半合成,发现的仅左半符,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符面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杜虎符与新郪虎符形制相似,尺寸较大,文字内容大同小异。该虎符被认为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文物历史

    1975年冬,陕西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社员杨东锋在平整土地时发现杜虎符,具体的发现地点在该村东北0.5千米之南官道,东南距杜城1千米,东周时属秦国杜县。时为中学生的杨东锋将该文物交予其妹(一说为其外甥)作为玩具,后符面绿锈磨落露出金字,方知该物为文物。

    1978年11月30日,杜虎符经征集入藏陕西省博物馆。1979年,陕西省博物馆保管部职工黑光撰文介绍此事(但该文将发现时间写为1973年冬,发现地点等信息也有讹误,后经办入藏工作的考古学者戴应新更正),学者陈直也就杜虎符撰文,遂使杜虎符引发海内外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

    文物特征

    杜虎符长9.5厘米(一作9.8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重0.08千克,是一对兵符中的左半符。此符立虎形,虎作走形,昂首环眼,半张口,耳向后紧贴脑际,收腹弯背,两腿前屈,尾端上卷。背面有槽,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下凹,肩部近脊处有一条上下竖行的铸槽做牝榫,以与君符同样部位的牡榫相套合。

    杜虎符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共40字,作:

    兵甲之

    符右才

    君左才杜

    凡兴士披甲

    用兵五十人以

    上必会君符

    乃敢行之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战国杜虎符】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战国杜虎符 小编为您整理战国杜虎符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