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武康王庙

时间:2024/9/19 12:45:0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明、清)
  • 所在地/隶属: 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
详细介绍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李元谅(732),唐代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自幼由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名元光。唐德宗时著名将领,曾数次参加平叛,屡建功绩,升华州刺史,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武康郡王。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向大唐请和,双方商定会盟于平凉。吐蕃劫盟,骆元光率部接应,救出会盟主帅浑瑊,其余随行官员千余人皆被俘,当时如无骆元光的机智果断,则会全军覆没。故此,唐德宗予以嘉奖,并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贞元四年(788年),加封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今灵台县梁原)。不久又扩展防区,收复失地,新筑崇信城。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李元谅因积劳成疾,长眠于这片他曾为此付出了半生心血的地方,享年六十二岁。根据他的遗愿,人们把他的坟墓筑在崇信县城西北面的高山上。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为奉祀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城东街。占地3337平方米,由寝宫和拜殿组成。

景点介绍

梁、檩交接处用蜀柱带斗拱。斗拱用材较大,斗拱与柱子之比为 27%;檐柱内倾,柱子断面与高度为1:8.13;屋顶平缓,屋顶起坡与跨度的比例为1:3.58。 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四檩卷棚顶,两山做成攒尖式样。柱头施三踩单昂头栱,昂头雕成象鼻、虎头、凤头,外拽瓜栱透雕行龙或卷草纹。

武康王庙是甘肃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有元代特点的木构建筑之一,其铺作形制、材分制度基本合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但又融合了明代手法和甘肃地方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01年06月25日,武康王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人文历史

据县志记载,崇信人民因他“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前后,在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崇信知县王需修缮庙貌。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崇信知县吉泰将原庙址内四根宋、元时期镌刻石柱移入,建亭于殿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50年),崇信知县边国柱以塑像主次不当,又未能变更,将大殿改为寝宫,另建正殿于前。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兵燹殿亭俱毁,仅剩寝宫。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崇信知县陈兆康修缮大殿,并重修献殿。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对武康庙进行修缮,利用殿宇储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康王庙划拨县粮食部门使用。1985年8月9日,崇信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武康王庙总体布局呈南北纵长形,建筑分别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武康王庙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内外两周柱网组成,建筑坐落在一个朴素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正面中间三间是格扇门,两端尽间的山墙和后部用厚实的土墙围绕。外廊两侧的檐柱略向中心倾斜并逐渐升高,在古建筑上将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和升起。柱上和开间中又置以形式庞大有力的斗栱,上面挑出屋檐,使人感觉屋顶非常雄壮有力,庄重和谐。 武康王庙虽经明代迁建和续修,但大木构架还保留了宋代的建筑特色,它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木构建筑中保留早期构件较多、时代较早的建筑之一,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真实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武康王庙】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武康王庙 小编为您整理武康王庙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