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建于1917年,1969年按原貌翻修。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由哈尔滨移驻双城。当时前线指挥部成员有林彪、罗荣桓、彭真、肖劲光、刘亚楼、周保中、谭政、李运昌等。前线指挥部在双城期间,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指挥大小战役、战斗多次,其中著名的有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四保临江(今临江市)、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等,辽沈战役作战方针亦形成于此,为解放东北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团旧址被强拆。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备连旧址、卫生所旧址,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团旧址和独立团炊事班旧址,以及刘亚楼故居都曾挂有“不可移动文物”的*示牌。
8月25日下午,双城区文体广电局郑局长对记者表示,被拆文物周边正在进行东北隅一期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在这个棚改项目启动前,文体广电局已经向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发函,说明不可移动文物情况。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称,该棚户区改造的相关规划是由双城区规划部门负责,并未向市规划局报送。
建筑结构
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外有青砖围墙,东西长90米,南北宽64米,占地面积5760平方米。院内共有青砖灰瓦顶木结构硬山式房屋35间,分东西两院,东院为三合院,西院为四合院,两院之间有月亮门相通。东院为前线指挥部及后勤保卫人员住所,西院为司令部直属机关和通讯枢纽部,有直通党中央和前线各纵队的电台12部。
旧址由于年久失修,西院的东西厢房墙壁已倾斜并出现裂缝,整个旧址共发现裂缝108处,所有的檐柱、额枋等木构件的油漆已大部分脱落,个别地方已腐朽,严重危害了建筑的安全。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更好地发挥“四野前指”旧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双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四野前指”旧址的保护,于1998年投资修复了该旧址,并成立了“四野前指”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东院。正房的西屋摆放着当年指挥部用过的沙发、木椅、会议桌、板床等物品,墙上展陈着当年的作战地图。正房的东屋是司令员的卧室,靠南窗是一铺过去东北农村住家用的火炕,炕上铺着旧的炕席和军毯,放着一张八仙桌。
东厢房原为前线指挥部的伙食房,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将帅英雄谱”展厅。展览分“战斗英雄名录”、“将帅名录”和“团以上干部烈士名录”三个部分。
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军委授衔的将帅中有521位来自第四野战军,其中元帅2位,大将3位,上将19位,中将57位,少将440位。在战争中第四野战军有6万余名指战员献出了生命,涌现出杨子荣、董存瑞等一大批战斗英雄,立功者占全野战军总人数的28%。
西厢房原为四野前线指挥部的*卫班,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陈列室”。展示“第四野战军历史沿革”,“纵横天下建奇功---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和第四野战军重要战役、战斗、战果统计列表。
1945年,第四野战军进军东北时,有官兵11万人,到解放海南岛时已发展到153万余人,由单一步兵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诸多兵种合成的军队,在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实施大的战斗、战役百余次,在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和土匪300余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一部分和华中、华南的豫鄂湘粤桂广大地区,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