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概述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
村如诗画,城亦诗画。婺源县城是现代都市与山水乡村完美结合的城市。清幽典雅的兰桂花园、玉宇花园等极富现代气息的生活小区点缀山城;清逸俊秀的虹井公园、滨江公园,以星江河为天然景致,依城而落,就水城而成;占地105亩的婺源大型文化生态广场,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和时代气息,集休闲、集会、旅游于一体,体现文化、生态、生命、环境、绿色的和谐。婺源,一座以人文山水相辉映、文化生态共繁荣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日益凸显。
婺源历史
婺源县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
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尽管歙州的隶属有所变化,但是婺源隶属歙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称徽州,因此,历史上的徽州一府(歙州)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就是这样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
1934年,蒋介石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所以从婺源建县1200多年的历史来看,除近代有60来年的时间外,都是归属于安徽管辖的。关于婺源县名称的解释,众家说法不一。婺字的意义, 《辞海》是这样说的:一、古星名,即“女宿”,旧时用作对妇人的颂词,如婺焕中天;二、水名,亦为对金华一江的别称。《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说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旧婺州,在浙江金华一带。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故名。
自然特色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恬美和谐的家园,缘自婺源对“绿”的呵护。始创于婺源的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已发展有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资源保护型等6类191个,6000多株名木古树建档挂牌。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相得益彰,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部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部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人文景观
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
村庄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龙山上的林木,历来得到村民悉心的保护,谁要是砍了山上的一竹一木,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和乡规民约的处罚。
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树、古桥、古祠堂、古府第、古楼台、古碑和珍禽飞鸟保护得更好了,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
长着青苔的黛瓦,飞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剥落的雕梁画栋和门楣。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户连户,屋连屋,鳞次栉比,灰瓦叠叠,白墙片片,黑白相间,布局紧凑而典雅。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许多古村落被影视导演看中,成了影视拍摄的镜头。
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整个儿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可以谋杀胶卷的美,而且风格独特,造型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号称“江南第一祠”的汪口喻氏宗祠,占地665平方米,其梁、柱、窗上的浅雕、深雕、浮雕、透雕、圆雕形成的各种图案达100多组,刀功细腻,工艺精湛,被我国古建筑学家誉为“艺术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县城乡今天人们建造的公寓、酒楼和民舍,也按县政府要求,均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与古代的建筑相辉映。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婺源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抒情诗。泰山归来不看岳,婺源归来不看村。婺源家园的美,美在与环境浑然天成的和谐。
“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无论是民居、村落都非常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环境关系,或枕山面水,或临溪而居,山山水水都是“家”,形成此间,村村是画,步步是景。粉墙黛瓦的村落被青山和绿水所环绕,加上飘渺朦胧的薄雾、古意盎然的石径和廊桥,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韵味。
购物美食
婺源的饮食继承了古徽州的传统,菜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主要特色,味道大多带有辣味,主食多为米饭,当地产的米酒、白酒值得一尝。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婺源比较出名的地方菜,只有在一些小店或者农家才能够吃到正宗的。
婺源的物产中外驰名。“四色”(红、绿、白、黑)是与“四古”(古村、古洞、古建筑、古文化)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产品,红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它肉嫩味美,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被选入国宴;绿是婺源绿茶,它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色扬名天下,黑是“砚国名珠”龙尾砚,其“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征广为世人所知;白是江湾雪梨,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当属果中上品。此外还有甲路工艺伞、竹编、刺绣、木雕、根雕等民间工艺品,清华婺酒、赋春酒糟鱼、香菇、笋干、干蕨等特色山珍食品,均为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主要景点
理坑
婺源沱州乡理坑村,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人烟茂密,科第蝉联,簪缨奕叶。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宦擢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至今,以官邸宅第为主体的明清古建筑有 130幢之多。主要有:尚书第——明末工部尚余懋学之府第。门楼花坊上有“尚书第”三字。
天官上卿府——明休启元年( 1621)南京吏部尚书余懋衡之住所。石库门坊上有汪刻楷书“天官上卿”四字。前中后三堂。正堂三间两厢,出面方柱,素面方石拙,梁枋雀替深雕,上堂青砖铺地。
驾睦堂——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奉旨敕造的官厅。外门楼上正中有砖雕“双龙戏珠”图,四沿“富贵万字”砖坊。门楼内正中水磨砖浅雕“圣旨”二字,依稀可辨。正厅五间,三面回廓,轩廓木质卷雕,深天井。后间为双天井。前有大院,后有厨房。
司马第——明末兵部主事余维枢之宅。门楼上砖雕花框正中有“司马第”三字。三间两进,前进正厅三间两厢。上党横梁两端雕刻月牙,雀替深雕灵芝纹。两厢拱坊中雕戏剧人物,旁雕花卉。右厢通往轩廓卷棚,下有雕狮拱撑二对。梁枋上有雕刻。正房格子窗、护净雕工精致。前进后堂三间两厢,明间横枋深雕图案花纹,两厢花枋深雕。
九世同居楼——村中余姓仁宦的住宅。建于明末清初,现保存完好。门内前厅粗梁上木雕“九世同居图”,老幼孺各呈喜状,形态逼真,门、窗护净雕工极为精致。
古村落以“箬皮街”为轴线,大小 40多条街巷呈技术布局,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凝集性。高墙与通道构成的空间,时窄时宽,开际线时高时低,弯曲而又贯通,幽深曲折,犹如迷宫。街巷路面全用青石板铺设,光洁平整。民居大多沿街、沿河而筑,飞檐翘角、粉墙黛瓦,高低错落。在小溪河弯处形成“出水莲花”形状建筑群落。
2000 年理坑古民居批准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 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2006年 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湾、晓起、汪口
江湾、晓起、汪口、三村鼎立,都是历史悠远的古远走高飞,且同属江湾镇。
江湾镇,婺源的东大门,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水陆交通的要塞。有一水湾,环村而过,村名云湾。后因江姓繁盛,遂改名江湾。江湾村从北方后龙后山到南西梨园河边,明晰地分成三个区域:山脚一保留着部分寨墙的区哉称“古江湾”,明清商业街叫“老江湾”,临近河边是“新江湾”。
北宋元丰二年( 1079),江敌率族迁来江湾(又称去湾)。江湾西端,有一座气势恢宠的“萧江宗祠”。祠内“永思堂”前有一幅撰于 1924年楹联:江氏自节度易姓以来,叠分于婺于歙于衢,代挺闻人,粲乎溯兰陵八萧晦至昭明太子;云湾当有清重儒而著,其它若胡若程若戴,并称世哲,翕然推弄丸一老继晦庵先生。
江湾萧江乃汉相萧何之后,为何改萧姓江?上面楹联隐一故事,说的是萧氏后裔唐宰相萧遘之子萧祯,时任江南节度使,被朱温所逼,只身渡江,此后遂易姓为江。六代之后,举族迁住婺源,是为江湾“江”姓鼻祖,但数典不敢忘祖,乃在江姓之前加个“萧”旁边,是为“萧江”人杰地灵的江湾古镇,出了许多名人,粗略统计有 60多位。有专家学者,名臣良将,还有教育家、名医、艺术家。
例如,明代江一麟,在朝,则与权相严蒿抗争;外任,则将一个广平府治理得天下第一;御侮,则驱除倭寇;安民,则犁荡土匪;最后,死在治理淮河任上。清代的江永是著名的经不家、章韵学家、考据家,著述极丰,仅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 27部。
清末民初江谦,教育家、佛学家,宣统元年公举为安徽省咨议局议员,民国元年举任省议会副议长,曾任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苏省教育局局长等职。曾获孙中山三等嘉禾勋章。江石溪(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祖父)学识渊溥,智慧超人,胸怀坦荡,且多才多艺,善箫笛工山水擅诗赋,备受世人尊崇,受聘于张謇任大达轮船公司内河轮局协理后,大展其才,“言谈挥洒称绝倒,煦煦儒雅风度好”,多次受到张謇奖赏。
而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和江湾亦有不解之缘。这位后来发迹的光绪年间的“状元郎”,儿时,曾随挑洋货担之人流落婺源江湾。是江湾人把他收养并供给读书。成人成才后,他不忘养育之恩伺机报效,在他兴办的实业中,聘用了江湾有识之士,同时十分信赖,情同手中。除前述石溪外,还聘请江谦创办通州师范,聘请江之源总理海垦牧公司。江湾人不负张謇厚望,尽心竭力,均因业绩颇著而受到褒奖。
江湾村不仅风水旖施,且物产丰富,“江湾雪梨”久负盛名,是婺源“红绿黑白”(红鱼、绿茶、龙尾砚、白梨)四“色”中的一色。每当梨树开花之际,十里萧江,浓香裹郁,那才是“洒不醉人花醉人”啊!
江湾村于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距江湾仅一公里是晓起村。晓起村分上、下晓起,连接上、下晓起的是青石板古驿道,这是古官道。而上、下晓起又都有古道通往山里。段莘水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晓起,沿途,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有的沿河路段古驿道旁还构筑起青石板栏杆。古道曲折,路面平坦,车辙时深时浅。远山渺渺,近水淙淙,村落若隐若现。这里是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03年 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和“历史文化名村”。
下晓起多富商宅第,号称“商一村”,村头溪畔有两幢高大的民居,门楼装饰采用砖雕形式。用高浮雕、透雕、镂雕等技法,在厚不过三四公里公分的水磨青砖上,雕琢出“文王访贤”、“连中三元”、“五子夺魁”、“龙凤呈祥”、“八骏图”等等,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惟妙惟肖。一个图案雕出五个层次,二十多个人物。工艺精湛,格调不俗。反映出走南闯北的婺源商人文化修养、审美需求,体现了民间能工巧匠技艺高超、手法老到。
上晓起多官宦府邸,号称“官一村”。清后期科场得意,有过“一门三大夫”,“祖孙两进士”的佳话。走在村边的古道上,“进士第”额匾赫然显现。这是嘉庆进士江之纪的府邸。为凸现官家身份与威严,门额大青石板上阳刻三个楷书大字,门罩砖雕却并不繁复精细。屋内许多木构件,却是木雕精品。门口三级台阶称作“三步金阶”,似乎官宅专用形制。村中著名的官宅还有“大夫第”、“荣禄第”。与普通民居不同的是,官宦府邸外表要张扬的多。上、下晓起,水傍村落,古樟成群;大街小巷,韵味天成。
离江湾镇十里的汪口村是个商埠名村。
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养源书屋以及民居、商铺等 265幢。其中,明代建筑 11幢,清代建筑 253幢。
俞氏宗祠,江西省文物单位。 2003年 6月,汪口村亦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上这里有进士 14人,任七品以上官员 74人,村人著述 27部。
汪口,古称“永川”,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材落背告的后龙山,呈五级升高的台地。江湾水汇入段莘水以后,在村南侧由东向西流过,时净如练的河水因村对岸的向山阻拦出现 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古时此地是徽州、饶州间的陆路要冲,也是婺源水路货运去乐平、鄱阳湖、九江的起点码头。 18个埠头,另有 18条巷弄北通主街官路。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是一个商业贸易集镇。
据光绪《婺源县志》,当时,“船行止此”。再上溯,到北边的段莘、东边的江湾、大畈,只通竹筏。上游的木材,编排流放,到这里须解组重编,成为大排,继续漂流出去。从婺源到屯溪的古道,也要在此过渡。汪口是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河中横卧了 200多年“江永堨”完好如初,它就是一座水坝,坝体提高了水位,东端连接河岸,而西侧有一个水道,可以通筏放排。
村东“俞氏宗祠”,是婺源现存宗祠中最完整、华丽的一处,与黄村的“百柱厅”齐名。由大门、享堂、后寝组成,形制虽不甚特别,但享堂前与左右侧廊交接的阴角上,向院子挑出一个高跷的翼角,角梁下悬一个垂花柱,构架雕刻得很华丽。
俞氏宗祠总进深 44米,大门处面阔 15.7米,后寝处 16.2米 。这种做法出于堪舆风水的要求,前小后大,形如口袋,利于聚财。反之,假如前大后小,形如簸箕,可是散财的了,不吉利。大门五开间,中央三间高超民,歇山顶三楼牌楼式,谓之“五凤楼”。明间最高,用网状斗拱,次间用斜向的五跳插拱密密层层叠压。稍间向前突出,作青砖八字影壁。前檐柱之间设签子门。
有资料说,明间上、下花枋之间原有“俞氏宗祠”字匾。上枋浮雕 “双龙戏珠”,下枋是“双凤朝阳”,合称为“龙凤呈祥”。大门的背面与前面基本相同,稍间连接两。明间上方匾“生聚教训”。骑门梁中间开光盒子里、以及明间、次间所的花枋,满雕人物故事、园林场景和各种吉祥纹样。两廊各三间,前檐过海梁通长 8.6米。其它枋雕场景生动,构图宏伟。享堂主梁是一棵罕见巨大的银杏树(白果木),整个祠堂所用木材大多是樟木。
这里安静清洁,不积灰尘,不生蛛网,蚊蚋不入,连鸟儿也不来搭巢。据说是由于根据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精心设计,在祠堂某些空间形成特殊的空气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脑气味,才形成如此优异的保洁环境。
延村和思溪
延村、思溪民居以优雅的儒商村落景观为特色。
出婺源县城北行 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迁入,才改叫延村。位于山谷平川里。南北两面不远就是山,山在村东互相逼近,挤成斜向东北的峡谷。村西是平展展的水田,一直铺开到里把路外的思溪村,在向西延神。这片活田被乡民夸做“九里稻香”。一条十来公尺宽的溪水经思溪而来,贴村子南缘向东北冲进峡谷,水流湍急,翻着白花。据说从前一列列的木排就是顺着这条思溪水,漂向思口,漂向县城,下鄱阳湖,运达长江。
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筑群重点保护村。俗话说,无“徽”不成镇,婺源古属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当年“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婺源又是文公阙里,朱熹的家乡,文风淳厚,这些商人往往以 “儒商”自居,他们致辞富返乡营造宅第,不仅强调格调高雅,而且讲究文化品味。这些徽商古宅,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却始终保留其高贵典雅和古色古香,处处散发着一种儒商的韵味。延村“馀庆堂”、“聪听堂”等清代民居正是婺源徽商村落建筑鼎盛时期的缩影。
延村西边一里多路就是思溪。延村在溪水北岸,思溪在南岸,同样是“腰带水”地形。
思溪村始建于南宋元末年(约 1199),先祖由长田村迁来。多俞姓,俞音谐鱼,“鱼”思溪水,故名思溪。整个村子设计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风雨桥。进村必须过桥。桥名“通济”,一墩两跨,桥上建有廊亭,八开间。比例和谐,构造合理,方棱方角,没有雕饰。桥面两侧有靠凳栏杆,是全村唯一公共交谊中心,也是一个商业点。
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规模庞大,造型考究。木制的二层榀架,外围以高耸的出山马头封火墙。住宅紧挨着住宅,封火山墙也是宅第之间的界限。表条石门框门楣,水磨青砖雕琢镶嵌装饰的门楼。堂屋有三间式、四合式、大厅式、穿堂式,均以“天井”采光和导引雨水。大户豪宅楼上楼下有房多达 20余间,天井也有多个。每幢的门分大门、二门、正门、偏门、耳门和后门。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墁。即使雨雪满天,在此串门入户,从村头到村尾,衣赏可以不湿。
内部的梁枋、斗拱、门楣、窗棂、雀替、护净之上。皆刻成雕满吉祥寓意的纹饰,表达主人良好的愿望和期许。“虽为贾者,咸近士风”,一派儒商风范,故而还题客题匾,设庭院、凿景窗、置盆景、石桌石凳、花坛水缸,一应俱全。思溪一处清代富商民居,面积一亩,天井六个,正厅 70平方米,贴金的“敬序堂”匾额高高悬起,书斋、庭院古色古香,客舍课馆做工精细。这些豪宅巨室表现出儒商幽雅即也繁缛的审美情趣,彰显他们衣锦还乡的荣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延村于2003年6月由江西人民政府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思溪延村的古建筑有一种“集体”的美。“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延巳的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建筑的延绵无尽。婺源乡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几许?委实使身临其境的游人颇费思量。
李坑
李坑村,婺源县城东北15公里,属秋口镇。 2003年 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李坑村原名“理田”,改名李坑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过水口,沿着田塍前行,但见小溪贯穿村落,河面上横卧着几座石板小桥,两岸马头山墙参差交错。溪水偎依着陡直的石砌溪畔,汩汩东来,倒映着高墙、踏步、游船、桥梁……
李坑建村于宋大中祥符辛亥四年( 1011),是李唐皇室后裔。《家谱》载:“始迁祖洞公,字文瀚,名祁徽。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 968)戊辰正月初七辰时。祥孚(符)庚戌自祁浮溪新田迁婺东塔子山。辛亥迁于理源双峰下,改理源为理田。有记于盘谷道院。构书屋课子。” 可见李氏聚居于此将近千年。一个小小的村落,宁代以后,竟出了 12名进士,可谓文风鼎盛,其中宋代 9名,明代 1名。清代 3名。李仁,北宋天禧元年任征南先锋,以功封安南武毅大将军,加封光禄大夫。南宁乾道三年的武状元李知诚,是位儒将,授忠翊,改武经郎,转军抚司事。宋末,李芾,咸淳元年知临安府,为人忠直,不诌事贾似道,被黜,后任湖南镇抚使兼潭州知州,抗元殉国后,赠端明殿水学士,谥忠节。李坑村有忠观阁,专为纪念他而建。到了明清虽然科名不振,但也代有其人。
李坑村的主体位于一个东西狭长山谷里。山谷东端是一个封闭的盆地,都是水田。两条小溪,都发源于盆地,一叫上边溪,一叫下边溪。上边溪流向正西,下边溪由南侧西流、转而偏西北。两溪在村中心汇合,汇合后继续西流。出村约百米,溪流折而向北去了。
堪舆术认为,“水向西流必富”。李坑的格局,很讲究风水。生于元末的李坑人李景溪,是著名的风水大师。他既然闻名全国,也就可能对家乡李坑的规划布局有所影响了。
至今,李坑保存有明清建筑数十幢。
四幢明代旧宅,都没有前院,附属建筑面积较小。做法和风格上的特点很显著,与延村、理坑的一样。天井里有“冂”形且相当深的明沟,显见当年屋檐末置天沟。楼上和楼下高度相近,而不是上低下高,相差悬殊。厢房和正屋之间没有“退步”。隔扇朴素,隔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有的楼上的护净采用竹篾纺织成六角格眼。李坑的明代建筑还有别于他处的特点:金砖铺地,即净不雕饰;本质柱础,而不用石础。
其中,最富有情趣,而明代的建筑特点却略显不足的是“鱼塘屋”。在本东南角,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物。三间正房,两层,尺度偏小,有前廊,但前檐柱间全作通间槛窗。窗外是一方水池,石砌,围以石栏。绕池有卵石拼花小径,径外花坛,花木扶疏,有一棵十几公尺高的紫荆树,显现这里的确年代久远了。园子里南墙外正是上边溪向西北的偏转处,对岸山坡有茂林修竹。鱼塘屋原是一处过去读书的轩,即《家谱》所载的“上边坞学堂屋”。
来到李戌,不一定会惊喜,可一定会欣欣然而忘了回返。
千年古道,驿路断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远流长凝练精深的古文化。“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这个自然质朴之地,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恬静的田园光,遍布乡野的古民以及幽静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婺源独具特色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国最佳也最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之一。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素有“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历代名人辈出,自宋以来有官宦贤达 2600余人。南宋理学家朱熹、近代中国铁路工程创始人詹天佑就是其中佼佼者。婺源曾属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商人们在外地挣了钱,便回家修造氏族宗祠、家室府第,使得明清建筑遍及全县。这些古建居民,至今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多为 1-3层穿斗式木构架,风火山墙,青瓦坡顶,清水砖墙或白粉墙。布局常为三开间,前后六井,格局严谨而又富有文化,善于结合自然环境组成和谐巧趣的建筑空间。建筑雕饰题材广泛,技艺高超,造型优美。在风火山墙、脊吻、檐椽、斗拱、梁枋、雀替、柱头、柱础、门眉、隔扇、窗檑各处,无不考究形制、巧着雕饰。图案纹样繁复巧妙,人物戏文、鱼虫花鸟、山水楼台生动精美;木雕、砖雕、石雕构图有致,刀法精湛,有浅雕、深雕、透雕、园雕等各种形式。明代建筑的风格疏朗高雅;清代建筑多纤巧精致。这些数百年前的古建筑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不朽的艺术杰作,几经沧桑,得以留存至今,成为古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
古人诗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这就是似诗如画婺源古村落的真实写照。
篁岭
篁岭建村历史约500年,为曹姓所建。曹姓属于山东祖,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汪口河东至大鳙源后至篁岭,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计26代)。曹姓文人辈出,“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西递的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师曹振镛父子,其故乡在篁岭——《婺源县志》记载。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 ”,篁岭因“其地多篁竹”得名,岭高500米,建村500多年,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被称为“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篁岭村500年来一直隐藏在婺源县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是一个偏僻而幽静的山村,“地无三尺平”是篁岭最突出的特色。村落群山环抱,房屋鳞次栉比,位于村口的水口林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村中由于空地稀少,村民们自古就有在自家屋顶晒辣椒等农作物的传统,形成全国闻名的“晒秋”农俗特色景观,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和摄影家前来创作。
旅游
自驾车
婺源过去道路状况不好,主要景点间的公路基本是柏油路,一些比较偏的景点路况还是不好,仍是沙石路,2003年上半年有一些路段正在修建柏油路,预计在2003年10月1日通车。而且,由于婺源是山区,路上交通繁忙,经常有会车现象,没有山路驾驶经验的旅游者要慎重考虑是否自驾车。
徒步
其实,徒步也可以成为在婺源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因为婺源各个景点之间距离也不是很远,而且道旁住宿休息的选择余地较大,如果您有充足的体力和时间(最好还有并不沉重的行囊),是可以使用这种最酷最环保的交通工具的。
在婺源徒步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作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根本,作为徒步旅游者,应该随身携带垃圾收集袋,时时处处注意保护环境;其次,婺源地处江南,雨水较多,道路会经常出现泥泞,雨具对于徒步者来说绝对必要,能够防水、且穿着舒适的旅游鞋也不能少。
您可以参考一下京沪两地户外俱乐部和驴坛盛行的婺源徒步路线:
虹关—古栈道—吴楚分源—官坑,这一路都是徽饶古道,大名鼎鼎的徽商(吃苦负重的徽商又被称为徽骆驼)就是沿着这条路发家致富的。全程大约需要3--4个小时(如果没带行李,可加快到2个多小时)。
还有一条徒步线路是从庐坑到段莘中村,这一条路沿途居民较少,但绿树成荫,山溪清凉,会为你的徒步增添不少惊喜,热爱自然风光的旅行者多选取这条线路,全程大约3小时。
交通
婺源的交通也较为便利。营运班车已直达上海、杭州、深圳、广东、温州、宁波、金华、常熟、南昌、九江、黄山等地,有旅游车队一家,从县城大型停车场到达各景点,每20-30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交通十分便利。通讯上实现手机乡乡通,各景区均有电话。
住宿
婺源现有三星级宾馆一家,准三星宾馆二家,二星级宾馆五家,旅游定点宾馆十八家,还有许多经济实惠的小宾馆和住宿楼,县城已达床位5000多个,各旅游景区也有980个床位。婺源旅游定点购物场所四家,这些购物场所,地方特色浓厚,种类繁多,品种齐全,任君选购。具有婺源风情的休闲娱乐场所8家,旅游服务机构--旅行社10家,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2002年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2003年能过ISO9000质量体系论证、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婺源的旅游业将迅速走向成熟,成规模化,婺源旅游市场逐渐走向繁荣、兴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一笑易欢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婺源古村落群】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婺源古村落群 小编为您整理婺源古村落群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