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藏语“嘎尔羌母”,是表演舞蹈之意。曾有人称嘎尔羌母为“宗教跳神”、“宗教法舞”、“宗教羌母”等等,但藏传佛教各教派对此艺术有两种基本不同的传统称谓,一是除格鲁派之外的其他教派称它“嘎尔羌母”;二是格鲁派称它“桑威多吉嘎尔羌母”,是“表演密宗金刚舞”之意。因它们的历史起源以及表演时所伴奏的器乐不同而分别称为“阿羌母”和“铜羌母”。表演“阿羌母”主要由各种鼓钹作为主奏乐器,而表演“铜羌母”则由各种铜管乐器作为主奏的乐器。除此之外,“阿羌母”的历史起源早于“铜羌母”,据传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镇压佛教的敌人“如扎纳布”,利用当时的民间神舞并结合佛教密宗法术达到了这一目的。从此之后藏传佛教各派每当举行这一活动的时候,树有一个叫做“灵卡”的魔鬼俑像,桑耶寺的喇嘛们叫他“如扎纳布”。无论是“阿羌母”或是“铜羌母”,它们所表现的基本内容都是各种护法神镇压魔鬼的情景。
艺术特色
适宜场合
巴郎鼓舞一般在春节期间的农历正月初五至十五日表演,自正月十六日起,即将巴郎鼓高高供起,留作来年再用。卓尼藏语称巴郎鼓为“沙目”(莎姆),其活动场所叫“沙目场”,又把正月期间演出巴郎鼓舞的日子叫“曼拉节”。届时各个村寨由男性老少组成“沙目队”(莎姆队),除在自己村里跳唱外,还要到邻村赶“曼拉节”,进行交流。咚咚的鼓声、雄劲的舞步,给新春佳节平添了无尽的欢乐。
表演形式
表演开始前,“沙目场”中心燃起篝火,摆放桌椅板凳,这是年长者的位置,他们负责掌管活动。年轻人倒茶斟酒,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孩子们叽叽喳喳满院子疯跑,一派节日景象。天近黄昏时,全村人都到齐了,由一执事宣布表演开始。“沙目队”围着篝火,摇着巴郎鼓,翩翩起舞。先唱序曲《及柔》,接着跳《苦松
加里》,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各跳三圈,是为互致问候;之后边跳边唱《沙楼梅娄》,意为“沙目”正文开始。以下依次是《春芽撒》、《春柱》、《尼给刀羊》等。歌词内容有庆贺丰收、互道节日愉快的祝辞;有歌颂家乡自然美景、好人好事的;也有针砭时弊的;有的则是猜迷式的“盘歌”。就这样一直唱到夜阑更深,雄鸡报晓,东道主即将“沙目队”请进最宽敞的大厅里,各家则将丰盛的节日食品及青稞酒端出来款待客人。这时主人代表又举起酒杯唱问《龙够》、《撒玛鲁》(饭歌)、《扎玛鲁》(酒歌),客人也立刻以歌回答,彼此对唱,高潮迭起。节日期间,出嫁的老少姑娘均返回娘家,与家人和乡亲邻里欢聚一堂,跳起《阿尼桑》舞,唱着《汤卡》曲,兴高采烈地过大年。晨光熹微中,主宾复聚“沙目场”,举行告别仪式,跳《盖路》,互祝来年丰收吉祥。至此,一个村的“曼拉节”结束了,“沙目队”又积极准备,赶去邻村过“曼拉节”。巴郎鼓舞粗犷健美,具有铿锵劲健的节奏感和浓郁浪漫的地方民族特色。
传承意义
嘎尔历史悠久,舞蹈造形优美,音乐风格独特,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礼仪性男子舒情歌舞艺术。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嘎尔】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