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时间:2024/9/19 22:48:5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仗鼓舞又称得胜鼓,是流行于安徽省休宁县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民间舞蹈。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2011年05月23日,湖南省桑植县申报的“仗鼓舞(桑植仗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Ⅲ-98
  • 申报地区: 湖南省
详细介绍

基本内容

仗鼓舞是张家界市桑植县白族独有的一种民族舞蹈。 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与朝鲜族鼓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鼓长1.2米,两头大如碗口, 用皮革绷面, 中细可握,形如木杵。相传南宋末天宝年间,有谷、王、钟三姓兄弟在蒙将兀良合台“寸白军”服役,后“寸白军”被遣散,三人即从云南大理流落至桑植定居。某年腊月,白族兄弟们正在打糍粑准备过年,一帮官兵突然围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奋起反击,将官兵打败,白族人为庆贺这一仗的胜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乐,这便是仗鼓舞的由来。后来,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唢呐、大号和锣、钹、罄等鸣乐伴奏,同时创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动作,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

仗鼓舞是白族的一种独特舞蹈,尤其是张家界天子山一带的白族人,大都爱跳仗鼓舞。逢年过节、游神、赶会,山山寨寨都要举行欢乐的“跳舞节”。仗鼓舞根据人数多少,分为4人舞、8人舞、32人舞等多种形式,主要道具是仗鼓,鼓长1.2米,两头粗,中间细,因两头紧绷牛皮,敲击时便“嘭嘭”作响。跳舞前须祭祀祖先,然后由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入场引导围圈欢跳,摆呵、蹬呵、拍呵,绕着场子一圈又一圈地跳,鼓声阵阵,还有唢呐、笛子等乐器伴奏,舞姿灵活多变,古朴大方,惊险敏捷,民族色彩浓郁。

天子山的仗鼓舞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元朝末年。相传白族先民避战祸到桑植,常受地方豪门欺侮。一次,谷家虎成三兄弟用杵打糍粑,几个朝廷官兵破门敲榨,三兄弟凭一身武功,打得官兵狠狈逃窜,乡邻们闻讯赶来祝贺,挥杵起舞,欢庆胜利,动作酷似打糍粑。后来,大伙仿杵制成鼓,仗鼓舞便流传至今。

另说: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传承意义

仗鼓舞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仗鼓舞(桑植仗鼓舞)】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小编为您整理仗鼓舞(桑植仗鼓舞)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