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渔鼓道情

时间:2024/9/19 22:51:1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
  • 遗产项目编号: Ⅴ-105
  • 申报地区: 安徽省
详细介绍

简介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

演唱形式

渔鼓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形式是以群体坐唱为主,也有单人唱,双人唱的。音乐 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 4/4 , 3/4 的拍节交替出现,音乐极赋特性。其板式包含 “慢板”、 “平板” 、“数板” 、“三拔气”、“韵白”、“便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

历史源流

“道情”为太康特有剧种,始于明末清初,源于道教的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伴奏,故古称渔鼓道情,明清时即在皖北地区流传,和安徽阜阳一带汉族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清代后期(1860年左右),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西华、杞县、太康。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汉族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晚期, 相传由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盐洼地带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之后不断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是全国26个曲种之一。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意义

渔鼓道情剧目丰富,贴近百姓,乡土气息浓郁,是古老而珍稀的剧种。亟待继承与发扬。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亭亭玉立的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渔鼓道情】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渔鼓道情 小编为您整理渔鼓道情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