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迎罗汉

时间:2024/9/19 22:52:1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迎罗汉是浙江省缙云县农村传统节日活动中表演的一项集武术、民俗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游艺表现形式。这种活动,在浙江其他各地也有。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缙云县申报的“迎罗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汉是神通广大者的化身,自古得到缙云民间百姓的高度崇拜。故民众尊称身强力壮、武功高超的人为“罗汉”,称习武的团队为“罗汉班”。每逢节庆,“迎罗汉”就是罗汉班聚集,游迎到各村交流表演。
  • 遗产项目编号: Ⅵ-66
  • 申报地区: 浙江省
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起源背景

罗汉是神通广大者的化身,自古得到缙云民间百姓的高度崇拜。故民众尊称身强力壮、武功高超的人为“罗汉”,称习武的团队为“罗汉班”。每逢节庆,“迎罗汉”就是罗汉班聚集,游迎到各村交流表演。 据《宋史》和清康熙《缙云县志》相关记载,宋高宗时,防御外寇,习武自卫,村自为队,民众称之为“罗汉班”。其后,“迎罗汉”表演形式融入传统节日、庙会等活动中,世代传承。至2011年全县有罗汉班30多个,分布在县域10多个乡镇50多个村,活跃在当地传统节庆和重大庙会活动中。

迎罗汉是缙云乡村的一个传统节庆活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庙宇开光时进行,全县乡村组成罗汉队,大号、长号、锣鼓队开路,毛公旗(长旗)紧随,随后为罗汉队、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铜钱鞭、秧歌队,队伍从村里出发步行到固定的庙宇,沿途所过之村均要茶水、便饭招待,鞭炮、锣鼓接送,庙前搭2-5个戏台,请业余和专业戏班演戏或叫品戏场,热闹非凡。举办这一节庆活动的主要目的,为乞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天下太平。

起源传说

据《宋史》记载,建炎四年秋,高宗皇帝曾下诏,要“豪右(地主豪强)募民兵据险立栅防遏金兵南下”。当时仙都派武术本已在东乡盛行,有此机缘,罗汉班罗汉队迅速成立。

另一种说法是北宋宣和年间,方腊在睦州起义,起义队伍涉及缙云各地。当时义军打的都是摩尼教的旗号,而“迎罗汉”是当时摩尼教义民起事的一种形式。元末农民起义打的也是摩尼教的旗号,后来起义被残酷镇压了,作为农民起事的一种形式,就以民俗舞蹈的外表暗暗流传下来。

活动形式

迎罗汉由一个或多个罗汉班参加,每班数十人到上百余人不等。各班在开演前都要在本村举行庄重地祭旗仪式,然后在指定地点集结,按照约定的路线,在阵头旗、神幡的带领下,伴随着先锋、锣鼓声以一字长蛇阵进行踩街,每到一村都会选择一处宽阔场地轮番表演,其形式主要有罗汉阵、耍武、叠罗汉等。

迎罗汉是缙云县历史流传下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分迎罗汉、叠罗汉和背罗汉三种。

罗汉班

队伍组成:罗汉班的队伍分前队与后队。

响器与道具:前队有神幡、香亭、铜钱索(俗称流星)、大号先锋、锣鼓。后队有罗汉旗(即阵头旗、蚣蚣旗)、四门叉、棍、矛、盾、锏、双刀、雷公拐、响铃叉、罗汉顶等。这浩浩荡荡一百多人的罗汉班,既有大张声势的旗与号,又有十八般武艺中的各种武器,俨然是一付古代军事队伍的装备。

演练的阵法:八卦阵、连环阵、梅花阵、龙门阵、结字阵、万字阵、罗成阵。

这列阵,也是模仿古代用兵列阵的路数。旗动人走,锣鼓喧天,呼声四起,这是古代战争阵法的演变。

各路武术表演:有单人打棍(舞棍),有拆棍(双人对练)。矛与盾的操练,则由多名少年排成方队相互比拼。还有舞双刀、舞双锏、打雷公拐、单人舞凳。其中有一种套路叫单荡手,是由十八位年轻后生排成方阵一起打的罗汉拳。那飘飘的衣袂,那虎虎的威势,简直像少林寺弟子下山。

迎罗汉

迎罗汉是缙云乡村的一个传统节庆,这个节庆主要是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庙宇开光时进行,全县乡村组成罗汉队,其中大号、长号、锣鼓队开路,毛公旗(长旗)紧随,罗汉队、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铜钱鞭、秧歌队,从村里出发步行到固定的庙,沿途所到之村均要茶水、便饭招待,鞭炮、锣鼓接送,庙前塔2-5个戏台,请业余和专业戏班演戏或叫品戏场,热闹非凡。这种节庆主要是乞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和天下太平。

叠罗汉

叠罗汉:选择在比较大的道坛,身着古色服装,腰系大扎包,由身强力壮的人任罗汉柱(由基柱、中柱、顶柱)及左右、前后4人(叫插翼)和罗汉顶,共8人-12人组成。

罗汉班表演的压轴戏是叠罗汉。叠罗汉要叠三四层,最下层的一圈人墙是最精壮的汉子,相互用手搭肩,搭成一个铁桶状的圈子。第二层,人略少,踩在第一层汉子的肩膀上。第三圈人更少。若论高度,已达四米多。最上层是由小孩扮成戏剧人物的罗汉顶。扮罗汉顶的小孩要乖巧俊俏,胆子大。这罗汉顶的小孩怎么上去?,是用一种叫罗汉托的干字形木架,从四个方向同时托上。上去后,踩在大人的肩膀上,脸朝外手挽手,也是围成一圈。望着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罗汉顶,人人都为他们捏一把汗。可是小孩们却笑嘻嘻的,还在大人们的移动下,四面转了个圈。这叠罗汉,有的叠成井字形,有的叠成花篮形,还有的叠成牌坊,也是花样百出。艺高的罗汉队,最后还要表演搭桥。笔者曾有幸看到过一次。那真是精彩极了!搭桥时,一行精壮的罗汉队员,先以一定距离朝一个方向站立。每人上边各骑一人,随着一阵急骤的锣鼓声,上边的汉子身体渐渐往后仰。注意,这是骑在别人颈脖上的后仰,一摇一颤的,四周的看客,能不捏一把汗吗?可是后仰者慢慢下伸的双手,竟刚好抓住另一位后仰者的大腿。一排汉子,如此接成一曲又一曲的人桥,也是一道奇观。随着这一曲曲人桥的搭成,观众的喝彩声,也有如波浪,一浪浪高起。人桥搭成了,扮演罗汉顶的童男童女,则在大人们簇拥下从一曲曲人桥上走过。这人桥可不像木板桥那么好走,脚踩上去,软软的,还一颤一摇。身为桥梁的汉子,这时必须鼓足气,挺住。虽然是扎了腰围的肚腹,要经受四十多斤重量小孩的踩踏,也不是好受的。这时,案坛上,已分不出锣鼓声还是欢呼声,呐喊声还是惊叫声。总之,像烧开的锅子热闹成一团。至此,罗汉班的表演达到了高潮。凡是看过金竹罗汉班表演的人,谁不啧啧赞叹!怪不得金竹的罗汉队,表演到丽水市,表演到省城杭州。

背罗汉

背罗汉:罗汉叠好后,鞭炮齐鸣,罗鼓宣天,锁纳、大号响起,要绕天井8-10圈,且选村中最宽敞的道路沿街迎,观众紧随,热闹非凡,这样主要是对乞求好运气、好收成。

传承意义

迎罗汉作为一种民间游艺表演,为节日增添喜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艺术观赏和历史文化价值。

传承保护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浙江缙云县申报的“迎罗汉”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迎罗汉】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迎罗汉 小编为您整理迎罗汉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