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体面积2338平方公里,其中东太湖面积16万亩(如地形图所示),位于全太湖的出水口,平均水深只有1.5米左右,有一定的微流水,水草茂盛,底栖动物丰富,具有一类的空气、二类的水质,是最为适合大水面养殖的浅水型草型湖泊。绝佳的位置、充足的光照、丰沛的降水、茂盛的水草,为太湖大闸蟹创造了一个优越的生长环境,使得太湖蟹成为江苏及至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河蟹产品。
太湖网围养殖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经过“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改变传统养殖模式,逐步向生态特种型养殖模式转变,目前东太湖网围养蟹面积4.5万亩。太湖大闸蟹系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具有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膏肥脂满、口味鲜美、红膏、具有特殊香味等特点,出口产品目前主要销往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内地目前主要销往上海、广东、北京等沿海大中型城市。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太湖渔管会与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强强合作,联手打造太湖七帆牌这一优质品牌,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依托太湖优良的水体环境、和较完善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太湖七帆牌清水大闸蟹已在国内外水产品市场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个体特征
青壳——即蟹背略呈青色,感觉清、亮、爽,熟蟹蟹背通体呈鲜艳红色。
白肚——即蟹肚呈白色,光泽有生气,
给人水亮玉质般美感。此白色为本白(只要不是铁锈色),有点象牙色。现有不法商贩用化学药水将蟹肚洗白(漂白),这种经过加工的螃蟹在蒸熟后背部留有明显的痕迹。
金爪——即蟹脚爪尖上呈烟丝样金黄色。
黄毛——即蟹钳(螯)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呈金黄色。蟹钳(螯)绒毛密而软,蟹爪须毛清爽。
体壮——即二螯八爪肉感强、强劲有力,西风起时能在玻璃板上横行霸道。
食用方法
“秋风响,蟹脚痒”,从寒露到立冬,是太湖蟹大量上市季节。古人诗曰“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民间也有“农历九月吃雌蟹,农历十月吃雄蟹”习俗以及赏菊、吃蟹、喝黄酒的饮食文化。太湖蟹传统吃法有清蒸、水煮、面拖、酒醉、腌制等,取出蟹肉后,还可制成蟹肉狮子头、孔雀虾蟹、蟹油水晶球、炒蟹粉、蟹粉小笼包等名菜、名点。俗话说:“蟹味上桌百味淡”。
营养价值
太湖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10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计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哺氨酸等。太湖蟹每100克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4克,含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含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热量139千卡,各项主要营养指标居一般水产品之首,此外还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无机微量营养元素。
历史发展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吃蟹并不稀罕,太湖蟹仅是作为一道普通的菜肴。随着螃蟹资源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蟹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太湖蟹的身价也随之抬高。自入秋以后,太湖蟹便成了各大饭店菜馆的应时名菜,主打佳肴,而素有“蟹中之王”美称的阳澄湖大闸蟹更是各家招徕食客的“金字招牌”,以致一度形成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无序状态。太湖大闸蟹因此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热销品种,不少中外游客,来到苏州,纷纷点名要吃太湖蟹,以免遭假冒愚弄;更有一些精明之人,特地避开城市大饭店,邀请亲友寻到太湖边,一面游览太湖风光,一面品尝太湖螃蟹,悠哉,悠哉,何乐不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太湖大闸蟹(七帆牌)】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