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介绍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罗源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明嘉靖时期编纂的《罗川志》中就有香菇、木耳的记载,到清代的《县志》也有关于食用菌栽培规律的记载。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采取人工菌丝接菌栽培新技术,食用菌得到较快发展。 秀珍菇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家庭中的新成员,属于侧耳类,是在罗氏大戟的菇木上发现的野生种,1996年才由科研单位驯化成功,1997年在罗源试种,始有少量产品面市,深受消费者青睐。1998年秋,由罗源县西兰乡政府牵头,引进福州日盛公司,在本县松山镇五里建立秀珍菇生产基地,种植30万袋,产品试销日本。1999年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建立100万袋秀珍菇生产基地,并在日本设立产品的销售窗口。随后全县掀起群众性种植秀珍菇热潮,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近年来,全县种植秀珍菇稳定在1亿袋左右。 罗源秀珍菇菌盖浅灰色或灰黑色,扇形,直径3-5cm,菌褶延长,菇柄偏生或侧生,白色,粗1.0-2.0cm,长4-6cm,实心,菇柄不粘连。秀珍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比双孢蘑菇、香菇、草菇更高,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更为可贵的是,它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制造,而食物中通常又缺乏的苏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等。可见,秀珍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它鲜美可口,具有独特的风味,美其名曰"味精菇"。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罗源县乃我国闽浙丘陵地带的一部分,属于鹫峰山脉东南支脉。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其间发育众多山间盆谷。东部毗邻罗源湾,发育有河流冲积平源,沿海港湾多,滩涂分布广。总体上呈现三个特征:
①地势自西向东,三高两低,状似“W”。以挺旗峰(1108m)、飞仙岩(1104m)为代表的群山为中部最高区。随即向东西两侧递降,东侧下降至220mc 以下,东部半岛地势又招升为高丘,最高点为白马山,海拔976.7m。西侧降至霍口溪沿岸为低至海拔100m。霍口溪以西地势又明显招升,最高点为闽候、罗源交界的牛姆峰,海拔1251m。
②山丘广布,平原峡小。全县山地丘陵面积占86.6%,山间盆谷占8.6%,平原占4.7%。
③海岸曲折,山丘直逼海边。地形以高丘为主,低山次之,海边只有少量的低丘分布,海岸线曲折,长129.09公里。山丘一般高达200-500m,直逼海边,山脊延伸入海。本县地貌分两大类15类型,即:流水地貌类中的平原(河谷平原)、火山岩低丘、花岗岩低丘、火山岩高丘、花岗岩高丘、火山岩低山、火山岩中山、花岗岩中山、山间盆谷十种类型;海成地貌中的海积平原、海洪积平原、泥质海滩、砂质海滩、红树林海滩五种类型。罗源县土壤共分为七个土类,即红壤、黄壤、草甸土、紫色土、潮土、盐土、水稻土。土壤的PH值在5.0-6.5之间,有机质在2-4.0%之间。
2、水文情况:
A、水流河系。全县六大河流十三条支流分布全境,以西部的霍口溪为最大,次为中部的起步溪,北部的中房溪及中部的后路溪、寿桥溪,东部的牛梅溪。县内河道长度126.63公里,流域面积780.12平方公里。
B、水资源时空分布。全县多平平均平径流量11.313亿立方,其中地表水8.132亿立方,占72%,地下水3.181亿立方。占328%。外县流进的客水11.52亿立方,加上自来水,则全县年总径流量达22.833亿立方,地域上以西北山地丘陵为丰水区,中南部山丘平为补水区,东南部风吹草动海丘陵为缺水区。时间上以4-9月为最多,占全县总径流量的75-80%。
C、水质及污染情况:地表水经1984年取样化验定级,多属好或较好水质。地下水据省水文地质队提供资料,主要有两个化学类型特征,即基岩山区化学类型以HCO3,C1-Na型水为主,滨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孔隙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C1-Na型水和C1·HCO3-Na型水。
3、气候情况:罗源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夏长而无酷暑,冬短且无严寒。每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全县雨量以11月份为最少,大部分地区不足50mm,随后逐月递增,六月份出现第一个高峰。大部分地区月雨量在>50mm以上。八月份出现第二个高峰期,此时中房月雨量达376mm,其他各地大部分在250mm以上。蒸发量年平均为14.5mm,但盛夏的7月和秋冬10月至1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全县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5-19℃,最热月(七月)均温25-28.5℃,最冷月(一月)均温6.6-10℃,极端最高气温35-39.5℃,极端最低气温-3—-7℃。≥0℃年积 温5747—7000℃,≥10℃活动积累4549—5935℃;≥10—20℃积温3451—4821℃。年平均地温21.90℃,年平均最高35.6℃,年平均最低15.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7.9小时,全县7月份日照时数最长,平均249.7小时,2月份最短平均90小时。
4、人文历史情况:罗源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明嘉靖时期编纂的《罗川志》中就有香菇、木耳的记载,到清代的《县志》也有关于食用菌栽培规律的记载。如:“冬春之交砍楮木、槠木于深山,用米汁沃之而生者为香菇”。新中国成立后,本县霍口、飞竹等山区仍保持有砍花香菇生产,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采取人工菌丝接菌栽培新技术,食用菌得到较快发展。 秀珍菇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家庭中的新成员,属于侧耳类,是在罗氏大戟的菇木上发现的野生种,96年才由科研单位驯化成功,97年在罗源试种,始有少量产品面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眯。因为秀珍菇是菇中极品,具有朵细质白,肉嫩味美,口感香醇、甘甜,食用可口的特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无化肥、农药等污染,是真正的健康食品。
其一,秀珍菇具有甜香的海鲜型味,令人感到愉悦;
其二,它的菇柄和菇盖同样的好吃,甚至菇柄比菇盖更好吃;其三,秀珍菇不论用何种烹调方法,不会被烧烂,保持着良好的口感,与吃草菇甚为相似。98年秋,由罗源县西兰乡政府牵头,引进福州日胜公司,在本县松山镇五里建立秀珍菇生产基地,种植30万袋,产品试销日本。99年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建立100万袋秀珍菇生产基地,并在日本设立产品的销售窗口。2000年春,西兰乡率先在岭尾店创建兰星食用菌示范生产基地,第一期种植秀珍菇60万袋,随后全县掀起群众性的种植秀珍菇热潮。截止3月底有7个乡镇、33处建造了3万多平方米固定厂房,当年春季秀珍菇种植580多万袋。全年共推广种植秀珍菇1500万袋,此后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到2008年全县种植秀珍菇10800万袋。我县主栽的秀珍菇采用工厂化生产,建有冷库周转调温,能够四季接菌,周年生产,控制产出,均衡上市,保质保量,价格稳定。全县集中生产年规模100万袋以上的企业有6家,50万袋以上的有43家,30万袋以上的有65家,15万袋以上的有109家,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并建造了438座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固定厂房,建成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形成一个农业产业。这在《福州日报》、《福州食用菌》和中国(漳州)第一届磨菇节均有报道,罗源县志也有记载。罗源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把壮大食用菌产业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扶持。凡年生产秀珍菇15万袋以上,县政府给予贴息贷款扶持(详见罗委办[2007]17号)。罗源县秀珍菇销售以骨干企业、营销大户为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全县从事秀珍菇销售的企业有19家,从事营销的人员有两千多人,在广州、深圳、上海、温州等2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实现了产销的有效对接。为适应秀珍菇工厂化栽培需要,罗源县华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罗源县新咏综合农场、罗源县福芳席业有限公司均上马了菌包生产线,日生产能力40万袋,采用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提高成品率,加快生产速度。同时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根据秀珍菇对罗源气候的适应状况,分离并选育了适合罗源的秀珍菇高温菌株和低温菌株,供应罗源菇农周年生产需要。同时有关部门加强栽培配方的研究,秀珍菇的单产逐步增加,采收的成品菇从原先的每袋0.2公斤两提高到0.35公斤,而且从事秀珍菇生产的人员越来越多,许多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人员涉足秀珍菇产业。全县从事秀珍菇产业的人员有3万多人。
三.地域范围
罗源秀珍菇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罗源县起步镇、松山镇、鉴江镇、凤山镇、飞竹镇、中房镇、白塔乡、西兰乡、洪洋乡、霍口乡、碧里乡等11个乡镇。罗源县位于福建东部沿海,三在环山,一面临海,东西长78.5公里,南北宽28公里,呈长条状;北与宁德交界;西与古田、闽候毗邻,南与连江、福州接壤,东临东冲口,与霞浦相望,濒临东海。地理坐标为:东经119°7′至119°54′,北纬26°23′至26°39′,陆地总面积1031平方公里,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3.78万吨,年产值22680万元。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罗源秀珍菇菌盖浅灰色或灰黑色,扇形,直径3-5cm,菌褶延长,菇柄偏生或侧生,白色,粗1.0-2.0cm,长4-6cm,实心,菇柄不粘连。 2、内在品质指标:秀珍菇含蛋白质3.00~3.88%、还原糖0.87~1.80%。 3、安全要求:罗源秀珍菇必须达到“食用菌质量安全要求”(DB35/551-2004)的卫生指标。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罗源秀珍菇】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罗源秀珍菇 小编为您整理罗源秀珍菇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