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米格-23战斗机

时间:2024/11/19 2:59:02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米格-23是苏联/俄罗斯一型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是设计师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设计的项目。20世纪70至80年代,该机是苏联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服役机型,同时也出口至朝鲜及华约国家。央视新闻曾有过这样的评价:米格-23既具备强大的高空高速性能,同时也兼顾了低空和起降性能。

    一、米格-23战斗机

    • 米格23由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1967年首飞,1970年服役,是20世纪70至8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
    • 作为世界最快战机排行榜前十,米格23的最快飞行速度达到2.35马赫,其出口后,使中国获得了直接研究它的机会,其中差动平尾、双管航炮等数十项技术为中国所借鉴或提高,促进了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性能的有效提升。
    详细介绍

    米格-23战斗机(俄文:МиГ-23,英文:MiG-23,北约代号:Flogger,译文:鞭挞者,又称:米高扬米格-23),是苏联/俄罗斯一型超音速喷气式第二代战斗机。

    米格-23战斗机采用单座可变后掠翼气动布局,安装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该机的突出性能是飞行速度大,高空时达2.35倍音速,低空表速达1350千米/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该机有三种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机;C/MΦ型是制空型;У型是双座教练机;MC是C型的出口型。

    米格-23战斗机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Микоян或Mikoyan)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是设计师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设计的项目,1967年6月10日首飞,1970年服役,该机是20世纪70至8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也被朝鲜及华约国家使用,已退役。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20世纪40年代,德国研制“紧急战斗机计划”—梅塞施密特P.1101型飞机开始了变后掠翼技术。

    1945年,二战结束后,由于战争的破坏,苏联在战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实力相对孱弱,这使其一直将战略定位于防御,因此便强调空中力量在国土防空中的作用,同时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如航空发动机耗油率较高,推重比小,航电设备笨重等),其作战飞机只能设计得很轻并且几乎都只能做拦截机使用。

    20世纪60年代,苏联经济和技术实力得到了增强,开始执行与美争霸的全球战略,客观上需要具有进攻能力的歼击-轰炸机。同时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的上台使苏军前线轰炸航空兵摆脱了赫鲁晓夫所信奉的“导弹代替飞机”观点的影响而重新得到重视,米格-23和稍后的苏-24(北约称呼“击剑手”)便由此诞生。

    建造沿革

    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20年的发展,变后掠翼技术走向成熟。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开始注意变后掠翼技术,他们分析了美国在研制第一种此类飞机F-111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根据计算做了许多不同的模型拿到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洞去作在不同状态下(起降、亚音速、超音速)的试验,试验的结果说明变后掠翼确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飞机的性能。

    当时设计师们在结构和气动领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要找到正确的位置来放联接内外翼的转轴,进而决定翼展和翼弦。另一个问题是要决定内翼(固定翼段)的形状。其次还必须研制新的飞行控制系统。最后形成了原型机的初步设计:新飞机将使用由飞行员掌握,三级变动(16度-45度-72度)安装于上机身的可变后掠翼,将采用两侧进气而不是米格飞机传统上用的头部进气布局,头部装载的新型火控雷达将使飞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可发射新型中程空对空导弹,将装上大推力的涡喷发动机使飞机的外部挂载能力大大提高。随后原型机开始进入了装配生产线。

    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苏霍伊,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一样,米格设计局也想用在机身上加升力发动机的方式来改善起降性能,并设计了一种原型机来验证这个想法。该型侧面看上去和米格-23一样但有三点不同:用三角翼,机身中部有向下的小发动机,进气道入口处用半圆调节锥(和法国的幻影机一样)而不是用竖板调节,该型代号米格-23-01。

    1967年3月,米格-23-01首次试飞失败,西方给该型的别名叫“非教徒”(faithless),失败的关键是那台小发动机只在起降时有用,在飞行时没用,它不但占据了内部用来放燃油的空间,也使得机身下不能放挂架。最后此型被放弃了,苏霍伊设计局也停止了类似的苏-15改型的发展,只有雅科夫列夫继续研制后来搞出了雅克-38舰载机。在停止了三角翼+升力发动机的原型机后,设计师们发展采用变后掠翼的米格-23-11原型机。当时从米格-21所用的发动机改进而来的R-27发动机已经做好。

    1967年4月10日,变后掠翼原型机米格-23-11首飞成功(机翼设定在16度后掠角)。在两天以后的第二次试飞中,试飞员成功地飞了所有的三种后掠角。设计师根据在试飞中发现的问题,重新设计了机翼(增大了机翼面积),改良后的原型机成功试飞了97次。

    1968年11月6日米高扬签发了试飞总结报告,该型迅速通过国家鉴定,被批准大批量生产。

    服役历程

    1970年,米格-23开始服役,主要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团,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主要截击机种之一,约3000架,此外米格-23大量出口外销给世界各国。

    外销国家 数量

    亚美尼亚 5架米格-23

    阿尔及利亚 29架米格-23BN/MS/UB

    安哥拉 32架米格-23M/UB

    白俄罗斯 34架米格-23M

    古巴 69架米格-23MF/ML/UB

    埃塞俄比亚 32架米格-23BN/UB

    哈萨克斯坦 100架米格-23M/UB

    利比亚 130架米格-23MS/ML/BN/UB

    朝鲜 56架米格-23ML/UB

    印度 约120架米格-27、米格-23BN、米格-23MF

    保加利亚 3架米格-23BN,12架米格-23MF,8架米格-23MLA,21架米格-23MLD与15架米格23UB

    埃及 约75架米格-23

    匈牙利 16架米格-23

    伊拉克 未知

    波兰 36架米格-23MF单座型与6架米格-23UB

    罗马尼亚 36架米格-23MF与10架米格-23UB

    土库曼斯坦 230架米格-23M/UB

    也门 44架米格-23BN/UB

    越南 36架米格-23ML/UB

    伊朗 1991年4架叛逃的伊拉克空军米格-23

    以色列 1架叛逃的叙利亚米格-23

    叙利亚 146架米格-23MS/MF/ML/MLD/BN/UB

    中国 中国从埃及获得了一架米格-23MS,即后来歼8方案的设计蓝本

    美国 从埃及获得少量米格-23

    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从原苏联空军获得

    捷克 未知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米格-23战斗机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空气动力学表明: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于低速飞行,但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会产生激波使阻力剧增;后掠翼(包括三角翼)不但可以延迟激波产生,而且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但是大后掠翼飞机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降,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好。变后掠翼技术解决了高速和低速兼容的问题。一般的变后掠翼由固定的内翼和活动的外翼两部分组成,内翼外侧装有贯穿机翼厚度的转轴,外翼通过转轴与内翼相连接且可在机械力的驱动下围绕转轴前后掠动。可变后掠翼变化范围通常在20度到7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由飞行员操纵调节后掠角,也可由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节。变后掠翼解决了高低速飞行之间的矛盾。高速飞行时用大后掠角,飞机的阻力小,加速性好;低速飞行时使用小后掠角,机翼展弦比大,续航时间长,飞机的经济好且起降安全。但变后掠翼的缺点是使得飞机结构变得复杂,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

    气动结构

    机型

    米格-23战斗机的外形脱离了米格战斗机头部进气的传统设计,改为两侧进气,得以在头部安装大直径天线的火控雷达,实现了超视距攻击。米格-23还突破了米格飞机的重量轻、体积小,机动性能好的传统设计,具备以下特点:圆锥形头部,背鳍较高,后视野有限,改型的头部形状与米格-27相似。

    机翼

    米格-23悬臂上单翼,采用变后掠设计,下反角4°,机翼由固定段和活动段两部分组成。固定段的前部三角翼前缘后掠角70°。活动段翼形较薄,后掠角只有3个,18°40′、47°40′和74°40′(机翼前缘),活动翼前缘可下偏,翼尖平直。无副翼。全动平尾,前缘后掠角57°,切角形单垂尾,前缘长度大,起点位于机翼翼根位置。

    另外变后掠翼技术不够成熟,操纵复杂。在最终设计里,米格-23战斗机的主翼后掠角可以在16/45/72度之间切换,来满足不同条件下对飞机气动布局的要求,但不具备西方类似的飞机的无级后掠角调节能力。

    发动机

    米格-23单发,矩形进气口在机身两侧,机身一侧进气口整流板面积较大,尾喷口收敛/扩散段明显。

    动力系统

    米格-23战斗机采用变后掠翼技术,改善了起降性能和增大了航程。米格-23安装有4个机身油箱,两个机翼油箱,内部载油量为5750升,飞机下可挂3个800升副油箱。进气道及喷口可调节,在起落架后的机身两侧有接头,可装助推火箭以缩短起飞距离。航程较远,作战半径大。其作战半径可达1160千米。

    武器系统

    米格-23战斗机有5个外挂架,左右机翼下各有1个,左右进气道下各有1个,机身下中央有1个。外挂架可携带不同引导模式的空对空导弹、火箭与其它武器,载弹量2000千克,主要的外挂武器有K-13(AA-2“环礁”)、Р-60(AA-8“蚜虫”)红外型近距空对空导弹、P-23P(雷达型)/T(红外型)(AA-7“尖顶”)中距空对空导弹、YB-32-57型火箭弹发射器(每个装32枚57毫米火箭弹)、ГП-9炮舱(内装ГШ-23Л双管炮其弹药)和炸弹等。导弹既可以单枚发射,也可以隔1秒发射1枚或4枚。

    米格-23除上述外挂武器,各型的辅助武器均为机身内部安装的一门23毫米GSh-23双管机炮,备弹200发。在武器系统方面的缺点是操作过于复杂,使得发射操作太繁琐。此外在西方战斗机武器技术,特别是下视下射技术出现之后,米格-23的武器系统迅速跌入了过于落后的状态。

    航电系统

    米格-23战斗机装一台“高空云雀”J波段雷达,搜索距离85千米,跟踪距离54千米。雷达罩下有仪表着陆系统天线。头部上部座舱风挡之前有偏航传感器,右侧有攻角传感器。另外还有装在头部下的激光测距仪、“*笛”3雷达告*系统、多普勒导航设备。

    性能数据

    基本参数

    乘员 1人(单座)

    2人(双座)

    机长 15.88米(不计空速管)

    16.71米(计空速管)

    翼展 全展开(后掠角18°40′):13.97米

    全后掠(后掠角74°40′):7.78米

    机高 4.82米

    机翼面积 37.35平方米

    整体空重 9595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8030千克

    参考性能

    最大飞行速度 2.35马赫(高空)

    实用升限 18300米

    最大航程 2900千米

    作战半径 1160千米

    爬升率 240米/秒

    翼载荷 420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7

    限制过载/

    起飞滑跑距离 53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00米(用减速伞)1200米(不用减速伞)

    续航时间/

    动力装置

    发动机 1台R-35-300加力涡喷发动机

    加力推力 127千牛

    载油量 6470千克(带3个副油箱)

    武器系统

    载弹量 2000千克

    导弹2枚P-23中距空对空导弹,4枚P-60近距空对空导弹

    航弹/

    火箭/

    机炮一门23毫米Gsh-23双管机炮

    衍生型号

    米格-23S

    最初生产型米格-23,内部编号23-11,北约称“鞭挞者-A”。该型装备一具最大推力68.04千牛,加力推力97.84千牛的图曼斯基R-27-F2M-300发动机。装备由米格-21比斯歼击机的S-21“木鸟”雷达改进的RP-22“蓝宝石”火控雷达,使用R-3R近程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与R-3S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机身后部装有4块减速板,在垂直尾翼根部装有减速伞舱。与原型机相比,后移了垂直尾翼,装备了折叠腹鳍。米格-23S只在1969年-1970年少量生产了50架供测试使用。

    米格-23SM

    米格-23S的4挂架版本。

    米格-23M

    主要生产型,内部编号23-11M,北约称“鞭挞者-B”。米格-23M是生产得最多的一种米格-23。采用一具最大推力81.83千牛,加力推力113.84千牛的图曼斯基R-29-300发动机。与先前型号相比,该型号重新设计了头部部分以便容纳新研制的雷达,机翼前移0.61米,加大了可动机翼段的弦长,缩短后机身,采用较小的背鳍。部分具有核打击能力。于1972年装备苏联空军,1974年装备驻民主德国的苏联第16航空集团军。

    米格-23MF

    米格-23M的出口型号,内部编号为23-11A/B,北约称“鞭挞者-E”,采用老旧电子设备与低级发动机。23-11A型只是更换了敌我识别器与电台,出口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等华约国家。23-11B型取消了发射R-60导弹的能力,只能使用R-3M空对空导弹,出口印度、古巴、叙利亚。

    米格-23MS

    为防止机密技术泄露而特别设计的出口型号,采用推力100千牛的图曼斯基R-27F2M-300发动机。采用改进型“木鸟”雷达或“蓝宝石”雷达,移除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与多普勒导航系统。出口叙利亚、伊拉克、埃及。

    米格-23ML

    改进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G”。设计上减小了垂尾面积,采用了图曼斯基R-35F-300发动机与具备下视下射能力的Sphir-23ML雷达,头部下加装TP-32M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吊舱,于1976年-1981年生产。

    米格-23UB

    双座教练型米格-23,也称米格-23UM。内部编号23-51,1969年5月首飞。首机由一架米格-23S型改装,后由米格-23M型改装。1970年-1978年共生产了769架。

    米格-23MLA

    截击型米格-23,又称米格-23P,内部编号23-14。1977年在米格-23ML基础上开始研制,1979年首飞,采用了较新的电子设备。

    米格-23MLD

    截击型米格-23,内部编号23-18。1984年后改进的最后一种米格-23。

    米格-23A

    舰载型米格-23,原为为苏联1972年设计的1160型航母设计的舰载机,1160计划取消后改为舰载战斗机试验机,进行滑跃起飞的试验,成果用于苏-33与米格-29K。

    米格-23B

    对地攻击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F”,内部编号32-34。米格-23B在米格-23S的基础上改装。包括重新设计的头部,更好的前向与下视视野,变短的后机身等。使用1台112千牛的留里卡AL-21F-300发动机。取消了雷达,加强了结构强度并安装油箱惰性气体防火系统。翼根整流罩内装有导弹制导照射装置与电视摄像机。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生产。

    米格-23BN

    对地攻击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F”,内部编号32-23。在米格-23B基础上更新了导航与攻击系统。

    米格-23BK

    对地攻击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H”,内部编号32-36。

    米格-23BM

    对地攻击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H”,内部编号32-25。

    米格-27

    自米格-23BM与米格-23BK发展而来。

    服役动态

    1974年到1985年间,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绩比较:从1974年4月19日到1983年10月4日,叙利亚使用米格-23战斗机击落以色列战斗机17架;从1982年6月7日到1985年11月20日,以色列击落叙利亚米格-23战斗机12架。

    1982年,贝卡之战中,叙利亚的米格-23BN对以色列纵深区域的目标进行了袭击。由于空战计划组织不周,有多架米格-23BN被以色列的自行高射炮击落。此外,米格-23BN在安哥拉及两伊战争中均参加了战斗,但米格-27除在阿富汗使用过以外,没有参加过其它战斗。

    1985年苏联给安哥拉送去50架米格-23MF,由古巴驾驶员驾驶在南部与南非空军的幻影F1C和幻影Ⅲ展开空战。先是米格-23MF被击落1架;之后米格-23MF用AA-8近距格斗导弹击落数架幻影F-1C和幻影Ⅲ,夺得了制空权。

    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23MF用于截击伊朗作为轰炸机和侦察机使用的F-14A,双方均未建树。

    1989年,利比亚的两架米格-23被两架F-14击落。

    1989年7月4日,一架发生机械故障的驻波兰苏军米格-23在飞行员弹射逃生后继续飞行900千米,飞越波兰、民主德国、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5国领空,最后因燃料耗尽坠毁在比利时,造成一名18岁男子死亡。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米格-23MF被F-15C击落6架,但米格-23MF也至少用AA-7空空导弹击落1架F-16。

    2002年4月,以色列一架无人侦察机遭叙利亚空军一架米格-23击落。

    2014年3月23日,土耳其F-16战斗机击落一架叙利亚米格-23战斗机。

    2016年7月7日,在利比亚空军针对ISIS的军事行动中,利比亚空军一架米格-23BN战斗攻击机在空袭ISIS时被击落,飞行员Idrissal-Obeidi阵亡。

    2017年7月6日,印度军方一架米格-23在印度西北部拉贾斯坦邦(位于巴基斯坦附近)坠毁。

    总体评价

    米格-23战斗机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音速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00米,而它的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不失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的战斗机。

    米格-23的战史导致其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迟到的战斗机,以至于不得不与西方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对抗,造成了其总体上可称悲剧的战史(即使完全根据俄罗斯资料,米格-23也非胜者)。

    另一方面,米格-23系列从设计思想上看在当时也未必落后。米格-23本身虽无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但其攻击型米格-27原型在1970年8月20日便实现首飞(此时距米格-23S首飞才1年多),并与米格-23一起从1973年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而美国空军尽管在1961年就已决定采用F-4(原称F4H-1),但F-4系列中的第一种多用途型——F-4E也是在1967年6月才试飞的,只是该型此时已经较为成熟,在技术和作战性能上均领先于后来的米格-23。

    米格-23战斗机对于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国一直极度关注苏军军事打击力量的发展,大航程、多用途的米格-23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后形成的威胁是促成中国歼-8B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米格-23的大量出口又使中国获得了直接研究它的机会,其腹鳍、差动平尾、双管航炮、机翼和尾翼后缘的蜂窝结构等数十项技术为中国所借鉴或提高,从而使中国第三代战斗机在性能上实现了跨越,并在综合作战性能上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

    米格-23战斗机在整体性能上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米格-23的航电设备不够先进,抗电子干扰能力较差。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米格-23战斗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米格-23战斗机 小编为您整理米格-23战斗机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