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跳曹盖

时间:2024/9/19 22:49:0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跳曹盖流行于平武县、南坪县白马藏区。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曹盖”系白马藏语音译,意为面具。跳曹盖即戴着面具跳,在“跳曹盖”中,舞者会带上各种代表不同的面具,穿上特制的不同扮相服装起舞。在舞蹈中以夸张的舞姿来展现对自然神的崇拜、祭祀神鬼、驱灾祈福的舞蹈。以这样的祭祀祈求神明,赶鬼怪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2011年05月23日,跳曹盖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Ⅲ-102
  • 申报地区: 四川省
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根据调查研究材料,白马藏人的跳曹盖习俗乃是一种傩祭仪式,是傩文化的一种原始形态。首先,它具有傩祭、傩戏祛邪纳吉、驱灾祈福的功能。傩是祛邪巫术的一种,是一种古老的祭仪,是先民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的产物,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驱鬼逐疫、祈福禳灾。驱鬼,可以说是傩文化的核心。

《说文解字》对“傩”的解释便是“驱逐疫鬼。”据殷墟卜辞表明,早在商代就已有了傩祭。到了周代,傩祭又有新的发展,分为宫庭举行的“有司傩”和百姓每年腊月举行的“乡人傩”两大类。傩祭与其他巫术和祭仪一样,都是产生在鬼神信仰基础上的。人类鬼神信仰之产生是非常久远的,可以说是与人类开始思考万物及自身起源时一道产生的。有了原始的神灵信仰,人们便相信病疫及不幸是由鬼神作祟引起的,因此必须驱走鬼神才能免灾。而驱鬼的方法是:对善神要敬奉,对善鬼要调停,对恶鬼要驱赶。总之,先有神灵信仰,才会有敬神逐鬼的行为,才会有沟通人与神鬼之间联系的面具。先有对恶灵的恐惧,才会有对神的祈求,也才有敬神避鬼、借神逐鬼及对神的许愿还愿,对鬼的驱赶逐出,也才会有傩祭仪式出现。贵州思南民间将“傩”称为“冲傩还愿”,有“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之说,便体现了民间神灵信仰的原动力所在。“冲傩”只是一种行为,“还愿”才是其真正用意。还愿名为还“神愿”,实则是为了如“人愿”。所谓“人愿”,概括起来便是求福与避祸,也就是驱凶纳吉。

白马藏人共10000余人,分散居住在四川省平武县、南坪县和甘肃省文县。其中,平武县白马乡和文县铁楼乡是最大的聚居区。本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将其暂定为藏族。随后,他们曾多次反映自己不是藏族,要求重新进行识别。从他们的历史、地域、语言、服饰、习俗、信仰等方面看,确实不同于四川的藏族或西藏的藏族。70年代末,根据白马人的意愿,四川省民委曾先后两次组织专家学者到白马藏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召开了学术讨论会。讨论中,有人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族的后裔,族属应为氐族;有人认为他们是古代的“宕昌羌”,应属羌族;还有人主张他们是藏族或别的民族。在尚未最后认定其族属前,一般称其为白马藏人。

传承现状

白马藏人的祭祀活动很多,农历二月初一杀羊敬神,祈求神灵允许破土播种;三月十五集体设灵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四月二十四敬神山,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月十五杀牛祭神,祈六畜兴旺;七月十五杀牲祭白马土祖,全寨宴饮欢乐;十月十五杀牛祭神,酬神还愿,庆祝丰收……在白马藏人为数众多的祭祀活动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除夕之夜,欢闹通宵;大年初一,举行敬火神和作“贡水”的仪式;初三初四祭架杆,求年内不倒;初五晚上请巫师念经;初六跳曹盖,驱灾纳吉。从白马藏人的祭祀活动和节日活动看,有一些显然是受外族文化的影响而成的,如三月十五设灵祭祖,便可能来自汉族的“清明节”。但可以肯定地说其中有些习俗尽管披上了外来衣衫,但其内容却是白马藏人固有的东西。跳曹盖,是白马藏人民俗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民俗事象,具有浓郁的原始特点和民族特色,是一种异常古老的祭祀舞蹈,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

在平武县白马乡等地,跳曹盖的仪式在每年正月初六举行。初五晚上,人们便在寨外空坝上搭上祭棚,在祭棚中间烧起一堆篝火,巫师们围在火堆旁念经。初六清晨,当东方刚刚发白的时候,随着一阵火枪声、鞭炮声、锣鼓声和喧闹的人声,身穿五彩长袍、头戴插有雪白鸡毛的白色毡帽的人们,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祭品来到火堆旁。首先,人们在巫师主持下,杀牛祭神。然后,跳“曹盖”的青壮年戴上巨大的木制面具,手持大刀、锯子等舞具,围着火堆跳起了粗犷、古朴、刚健的曹盖舞。跳曹盖舞者至少三人,三人以上不限,尽皆头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声和“哐哐哐”的锣声伴奏下,激烈地跳跃。

对他们来说,“形象是与原本互渗的,而原本也是与形象互渗的,所以,拥有形象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占有原一。”对于白马藏人的跳曹盖,可以理解为是狩猎前的预演,也可以理解为是狩猎后的庆典。如系前者,则目的是祈请神灵护佑,企望狩猎成功;如系后者,则包含了酬谢神灵、保来日平安的内容。至于佩戴黑熊形面具,则明显包含有驱逐疫鬼的内涵。要知道:这种带有图腾意味的面具,在白马人心目中,具有驱逐恶魔和鬼怪的作用。所以,“曹盖舞同时又是一种用以恐吓幽灵、恶魔、鬼怪的舞蹈。”“因为只有凶猛恐怖者才能退鬼、逐疫。”所以,曹盖面具总是做得凶猛可怕,而跳曹盖者也打扮得浑身长毛,人看了也毛骨悚然,何况鬼乎?

风格特色

服饰道具

跳曹盖具有傩文化的典型特征——佩戴面具。面具的起源应该是很早的。最初的面具也许是以色涂面,披戴兽皮、兽头等,可惜今天没有看到。后来,出现了铜铸的面具。如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止中便出土了许多铜面具,《周礼·夏方》中记载的方相氏“黄金四目”也是。到后来,由于铜面具的制作和使用都有局限性,于是出现了木制面具、纸面具和布面具等。就发现的傩戏品种看,以木制面具为主。面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狩猎,后来才用于驱鬼、逐疫、庆典等。白马藏人跳曹盖时所戴的面具,是由当地所产桦木雕刻而成的,一般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顶部木厚2至3厘米,面部木厚1至2厘米,既大且厚,重约10多斤。其面具形象皆为动物,主要是熊头面具,白马藏人称为“达纳尸界”。“纳”是“黑”之意,“达”即指“熊”,“尸界”指“神灵”,“达纳尸界”即黑熊神。

白马藏人崇奉黑熊神,认为它是鬼怪们最惧怕的神灵,故将面具做成熊头形象,相信这样便能驱鬼逐疫。这些面具,一般都雕刻得凶猛异常,吡牙裂嘴,让人看了害怕。有的面具额头上有双蛇盘绕,或并列几个人头,或配有一对羊角,或插有一条牛尾,奇异古朴。据白马藏人说:面具的形象,做得越凶狠,越让人可怕,就越好。面具色彩鲜艳斑斓,装饰多样,或披以散发,或贴有胡子,或绑以彩扎。造形多样,线条古朴而稚拙。跳曹盖者除了佩戴这凶猛可怕的面具外,浑身穿着长毛衣服,五彩斑谰,平添几分“兽气”。

跳曹盖的面具,平时挂在家里大门上方,驱邪纳吉,保一家平安,颇似汉族信仰中门神的职责。并非所有佩戴面具的习俗活动都属于傩文化范畴,比如今日之假面舞会。但属于傩文化范畴的习俗活动,不管是傩祭、傩舞或傩戏,则必然要佩戴面具。佩戴上面具进行的驱凶求吉活动——也就是面具与祭祀仪式相结合的活动,必然属于傩文化范畴。从这种角度讲,白马藏人的跳曹盖习俗活动实乃远古傩文化的遗响,是一种原始的傩祭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驱邪纳吉的傩舞。它与到为止其他地区发掘出的各种傩戏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极高的学术价值。从某种角度讲,它比贵州威宁县彝族傩戏“撮泰吉”更为古朴、原始,也更有研究价值。

基本动作

舞蹈以手上动作为主,内容主要是摸仿老熊等猛兽的动作,力争凶猛怪诞。跳至高潮时,还要从火堆上飞身纵过。每至此时,鼓锣齐鸣,群情振奋,煞是壮观。接下来,跳曹盖的队伍围着寨子挨家挨户去跳曹盖舞者至少三人,三人以上不限,尽皆头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声和“哐哐哐”的锣声伴奏下,激烈地跳跃最后跳到田边地角为止。据说,这是为了驱鬼,将鬼怪赶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原始人以为借摹仿动物、旁人或自然形象,希望获得一种力量,可以驾驭它们”,“打猎的部落在跳舞中象征地摹仿打猎和打死猎物,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对猎物投上一种魔力”

传承意义

白马藏人心目中的神鬼形象还是自然物(动物)的本来面目。人类最初产生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信仰的神灵是自然界中的动物或山岳等。后来,神灵的形象转化为半人半兽(物)。再后来,神灵形象开始向世俗化、人性化方向发展,逐渐与人的形象接近。从发掘到的许多傩戏看,面具上体现的神灵形象便多与人形接近,或者是变了形的人象,说明这些傩戏品种深深地打上了文明社会的烙印。从这种角度讲,白马藏人的跳曹盖习俗还处于极为原始的状态。事实上,直到今天,白马藏人奉祀的神灵也还主要是山岳、动物、森林等,他们心目中的神灵形象也还基本上的是自然物本身。

从演出内容和面具形象诸方面分析,可以知道:“跳曹盖”尚处于纯粹的傩祭阶段,撮泰吉”则已初具傩戏雏形。而傩戏则是“从傩祭活动中蜕变或脱胎出来的戏剧”。所以,说:“跳曹盖”是一种比“撮泰吉”更为古朴原始的傩文化形态。傩祭、傩舞、傩戏,是民间文化中较早产生的艺术形式。认真研究它们,对于了解原始艺术的发生、原始先民的心理、信仰等有重大作用。白马藏人的“跳曹盖”,是一种古老的傩祭仪式,可资研究的东西很多,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发生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跳曹盖】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跳曹盖 小编为您整理跳曹盖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