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太原圣母殿

时间:2023/7/29 11:03:2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门票参考: 70元
  • 开放时间: 4月~10月:08:00~18:00,11月~3月:08:30~17:00
  • 适宜季节: 全年
  •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博物馆内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地理环境

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为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侯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历史沿革

创建

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人国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塑像共44尊,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历史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传说

相传,宋朝年间,朝廷下旨要在晋祠内修建圣母殿,按照朝廷的旨意,圣母殿内还要摆放43尊塑像。眼看着朝廷限期交工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工匠们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来,大家焦急万分却又不知所措。突然有一天,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闲庭信步地来到了工地上。老人旁若无人地摆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只见他将这些木料左一搭,右一搭地拼接起来,最后竟搭起一座小小的圣母殿模型,更绝妙的是,这座圣母殿模型内竟没有一根柱子,老人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放在圣母殿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工匠们看到这个模型兴奋万分,他们决定就按照这个模型来修建圣母殿,本来想感谢一下这位老人的帮助,可是老人却再也杳无音信了。有人说,这位老人是古代木匠鼻祖鲁班显灵。

荣誉及其他

格局特色

风水

飞梁以西就是宏伟壮观的圣母殿。它背依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坐西朝东,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它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 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古老的建筑。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其形制、规格和构筑方法以,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面积

大殿作重檐歇山顶,通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似方形。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大殿“付阶周匝”的做法,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较早的实例。殿堂梁架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古香四溢。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于宋元二年 (1087年)。八年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风格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约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祠的主殿圣母殿,是现存北宋重要建筑之一。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位于晋祠主轴线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堂结构为单槽形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有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即《营造法式》所载“副阶周匝”的做法。为了形成一个深二间(四椽)宽阔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殿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四椽),梁尾插到殿身单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的四柱不落地面而立在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推到内柱之间。殿内部分深三间(六椽),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柱侧脚和生起显著;檐口线从次间上翘,形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即 《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大殿副阶斗出两跳,华头外延为假昂头,殿身斗出三跳,为两华一下昂,上加昂形耍头。补间铺作仅正面每间一朵,侧面及背面不用。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建筑代表作。

圣母殿前有鱼沼飞梁,是在方形水池上架设的十字形桥,为石柱木构梁式桥,交搭处用斗,其渊源可追溯到北朝,但现存的为宋代遗物。桥面石雕栏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重修时仿古新制的,并无遗物做依据。

飞梁之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架用前后檐通梁,单檐歇山顶,两山构造简洁。明间前后设门,其余都装透空的栅栏,是四面开敞的小殿。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太原圣母殿】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太原圣母殿 小编为您整理太原圣母殿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