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赤点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akaara)是石斑鱼科、石斑鱼属鱼类。体长椭圆形,侧扁且粗壮,背缘和腹缘均圆弧形。头中大,背部圆凸,头长大于体高。尾柄侧扁,后部圆形。吻短,钝圆,长略大于眼径。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略突起。鼻孔每侧2个,小且圆形,紧相邻,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端位,口裂略斜。上下颌具齿,上颌前端具3个较大的圆锥状齿和能向后倒伏的小齿丛,两侧外行具稀疏小圆锥齿,内行具绒毛状齿;下颌前端具2圆锥状齿。鳃孔大,前鳃盖后缘具弱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平棘,中央棘最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小栉鳞,上下颌无鳞。侧线1条,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鳍棘尖锐,第4鳍棘为最长,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基底。尾鳍圆形。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相对,第2鳍棘强大。腹鳍较小,位于胸鳍基后下方,末端不伸达肛门。胸鳍宽大,侧下位,后缘圆形。体棕褐色,体侧、头部、背鳍、尾鳍和臀鳍散布赤黄色斑点,背鳍基底中部具1黑斑,腹鳍和胸鳍无斑点。
赤点石斑鱼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近海水深55米以内岩礁底质的底层海域。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赤点石斑鱼性凶猛,以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不喜欢结群,饥饿时有白相残杀现象。分布于中国(香港、台湾、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海南岛、广西和广东沿海)、日本、韩国、越南。
生长与分布
分布于中国(香港、台湾、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海南岛、广西和广东沿海)、日本、韩国、越南。
形态及特征
稚鱼
体长9.40毫米稚鱼,外形稍侧扁,头部较大,头长为体长的41.00%。吻较尖,下颌略长于上颌,口裂较深,达眼中央的下方,吻长为头长的28.20%。眼中等大,眼径与吻部等长。前额微凹。鼻孔2个,位近眼前。上颌骨前端有1个尖刺。眶上骨上缘有锯齿状小刺。头后出现锁骨刺和鳃盖后上刺。前鳃盖骨上有4枚骨刺,以第二枚最长,其上下缘均有小刺。腹囊似三角形,肛门位于体中央稍后,距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58.50%。
背鳍有11棘16鳍条,以第二鳍棘最长,其长度与肛前距等长或略短,末端呈矛状,前缘有小刺,后缘有倒钩状的小刺。腹鳍鳍棘与第二背鳍鳍棘同形,稍短于第二背鳍鳍棘。胸鳍扇形。尾鳍楔形。颅顶有许多小菊花状的黑色素,腹囊上密布点状黑色素,尾柄中央有1个椭圆形的黑色素斑。体长为10.50毫米的稚鱼,吻较尖,上下颌生有小牙,上颌的小牙较为明显。前鳃盖骨上的骨刺仍以第二枚最长,其长度与吻长相等,上下缘有锯齿状小刺。锁骨刺增大。第二背鳍鳍棘最长,其长度与肛前距相等,为体长的68.00%,前后缘均有小刺。腹鳍鳍棘短于第二背鳍鳍棘,其长度大于头长,为体长的47.60%(自此,背鳍鳍棘和腹鳍鳍棘达到最长,随后随着发育的进展背鳍鳍棘和腹鳍鳍棘逐渐退化、变短)。臀鳍有3鳍棘8鳍条,以第三鳍棘最长。颅顶、腹囊和尾柄上的黑色素依然明显。
成鱼
背鳍鳍式Ⅺ,15-17;尾鳍鳍条数17-18;臀鳍鳍式Ⅲ,8-9;腹鳍鳍式Ⅰ,5,胸鳍鳍条数17-19,侧线鳞92-100,侧线上鳞19-22,侧线下鳞23-28。
体长椭圆形,侧扁且粗壮,背缘和腹缘均圆弧形。头中大,背部圆凸,头长大于体高。尾柄侧扁,后部圆形。吻短,钝圆,长略大于眼径。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略突起,小于眼径,中央前部具1浅凹陷。鼻孔每侧2个,小且圆形,紧相邻,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端位,口裂略斜,前颌骨略能伸缩,上领骨后端扩大,伸达眼后缘下方,下颔略突出。上下颌具齿,上颌前端具3个较大的圆锥状齿和能向后倒伏的小齿丛,两侧外行具稀疏小圆锥齿,内行具绒毛状齿;下颌前端具2圆锥状齿,两侧齿排列稀疏且不规则。鳃孔大,前鳃盖后缘具弱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平棘,中央棘最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小栉鳞,上下颌无鳞。侧线1条,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鳍棘尖锐,第4鳍棘为最长,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基底。尾鳍圆形。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相对,第2鳍棘强大。腹鳍较小,位于胸鳍基后下方,末端不伸达肛门。胸鳍宽大,侧下位,后缘圆形。体棕褐色,体侧、头部、背鳍、尾鳍和臀鳍散布赤黄色斑点,背鳍基底中部具1黑斑,腹鳍和胸鳍无斑点。
生活习性
赤点石斑鱼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近海水深55米以内岩礁底质的底层海域,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幼鱼一般生活在水深10米以内。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赤点石斑鱼性凶猛,以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不喜欢结群,饥饿时有白相残杀现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1-41‰的盐度范围内,最适水温为22-28℃。18℃以下时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就会失去平衡。
繁殖方式
卵生,浮性卵,具油球。产明场在较深的水域,产卵期在4-9月(中国福建海域)。雌性的最小性成熟全长为25-26厘米,最小性成熟年龄约为3龄。具雌雄同体性别特征中的双向型。
价值及其他
动物学史
一直以来,石斑鱼属(Epinephelus)归入鮨科(serranidae)的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国以外的学者于2007年提出了将包括石斑鱼属在内的16属从鮨科(serranidae)中分离出来,成立石斑鱼科(Epinephelidae)。该观点已在世界石斑鱼专著《Groupers of the World》(2011)中被采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濒危(EN)。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主要价值
赤点石斑鱼属于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由于鱼身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红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广受欢迎的食用鱼。赤点石斑鱼肉质厚实、洁白,味鲜美,低脂肪。营养丰富,被誉为“海鸡鱼”。
赤点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合理、含最丰富、营养平衡。赤点石斑鱼的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决定了其肌肉的鲜美,并且其肌肉中富含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体内EPA和DHA含量丰富,高于一般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功用。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赤点石斑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赤点石斑鱼 小编为您整理赤点石斑鱼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