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的形态构造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相似。红螯螯虾为雌雄异体,性比为雌:雄=1.16:1,雌雄比例接近,雌性略为优势。整个躯体由体表被覆几丁质甲壳的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全身有20节,头胸部13节。头胸甲保护着内脏器官,头胸甲前有一向前延伸的额剑,两边各有3~4个棘。头胸甲背部有4条沿身体纵轴方向排列的脊。双眼有柄而突起。头胸部有5对步足,第1对为粗壮的大螯,雄性的大螯在外侧有一膜质鲜红美丽的斑块,第2、第 3对步足为螯状,第4、第5对步足为爪状。腹部有7节,虽被覆甲壳,但节间关联处有纤维膜相连,可灵活运动。腹部第2节至第5节下面都有1对附肢,称为腹足或游泳足。腹部第6节附肢向后伸展,加宽称尾足,并与尾节组成尾扇,是螯虾快速运动器官。在头胸部的前端还有3对触角,1对大触角,2对小触角。成年雄螯虾螯足基部外侧有一层鲜红色的薄膜层,但雌虾没有,胸部有生殖器。
生活习性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援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青萍、面条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丝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鱼肉等。红螯螯虾在河流、水库、池塘都能生活,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法。常在砖、瓦、砾石的间隙中爬行或潜伏在池塘的天然洞穴中及人工洞穴中,在较软的池底中有掘穴能力。有时亦沿池壁上爬或攀伏于水生植物的根和密叶中。
生存环境
红螯螯虾的成虾有较强的耐低溶氧能力,水中溶氧含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故能耐长途运输,有利于活虾供应市场。幼虾和怀卵亲虾则不宜饲养在低溶氧的水体中,易导致幼虾和卵胚胎的死亡。饲养抱卵亲虾和幼虾的水体,溶氧量一般不要低于4毫克/升为好。生存水温5-37℃,生长适温21~33℃,最适24~31℃。PH要求6.5~9.0。当温度下降至9℃时,幼体难以存活,而成虾则有67%的成活率。红螯螯虾耐低溶氧能力较强,如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很长时间。
繁殖状况
红螯螯虾一年可多次产卵。白昼的长短对其繁殖有一定的影响,产卵期一般多在春末夏初开始,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则是水温。在水温下降至20℃以下则不见有产卵现象,当水温由20℃向上时则逐渐发生交配、产卵现象。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采用加温诱导的方法,在冬季特别是早春季节也可交配、产卵、繁殖。红螯螯虾一般6~12月龄就达性成熟。性成熟的雄虾的大螯外延有一块明显的红色或橘黄色斑纹,第五对步足基部有一对乳突状生殖棘,雄虾的螯长超过体长。雌虾在第三对步足的基部有一对生殖孔,雄虾的螯呈蓝色,长度小于体长。性成熟的红螯螯虾在水温达21℃以上时,在池塘会自然繁殖。
红螯螯虾繁殖时间较长,从4月开始,可延至10月结束。繁殖适宜温度为22~33℃,最适水温为28~30℃。成熟的雌虾必须经过一次交配前脱壳才能交配。一般交配后雌虾24小时内即排卵,然后与精子结合而受精,受精卵呈桔黄色。产卵受精后,其卵由母体携卵孵化,一般水温在28~29℃时孵化期为30~31 天。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2~3次。
地理分布
原分布澳大利亚,自1980年后分布于英国、法国、西班牙、南非、津巴布韦、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养殖技术
虾苗培育
培育池一般为50~300平方米的水泥池,蓄水深1m,要求进排水方便。同时在池底部和水面放置隐蔽物,占池底和水面的1/4~1/3,以增加虾苗有效栖息面积。在幼体培育的最初四周内,培育池放养密度不超过1000尾/平方米为宜,适当稀养与及时分养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一般培育成活率可达50%~70%。 当幼体长到3cm,体重1克左右时,即可放入池塘养殖成虾,为保证成活率,也可有虾苗池内继续稀养,使虾苗达2克以上,再投入成虾池。
饵料投喂
育苗的开始三天,可用蒸蛋加鱼肉浆四边泼洒喂养仔虾,逐步替换用粗蛋白含量44%~46%的虾用开口饵料和卤虫投喂。虾苗日投饵率3~5次/天。当仔虾长到2cm以上时即可投喂颗粒饵料,投饵量为存池虾体重的15%,并要根据水温、摄食、生长情况适当增减。
投喂鱼虾用配合饵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10%。投喂分早晚二次,由于其摄食习性一般在傍晚及夜间靠池边觅食,所以傍晚投喂应占总量的2/3左右。投喂采取定点与池边泼洒相结合。由于红螯螯虾为杂食腐屑食性,因而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投喂是必要的。养殖前期,可在池边投放些干草,每月投草40kg;后期则可投喂黄豆、大麦等。整个养殖期投喂量根据水温作适当调整,开始由于水温低,摄食弱,投饵率较低,约按体重的6%左右投喂,中期水温高,摄食旺盛,按体重10%左右投喂,以后随水温降低,投饵率随之下降,达到3%左右。
放养密度
虾苗放养之前要经过试水,试水时,用桶装水,放入几只虾,经半小时观察,虾苗活动状况正常后,证实池水毒性消失,方可将虾苗放入池塘。 作为池塘养虾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深、面积和底质等)情况,再结合产量要求来决定。密度过大长势差,收获时个体也小,得不到好的产量;密度过小,不能发挥池塘生产潜力。故放养量要从计划产量和预计成活率,同时要估计成虾个体大小、平均重量来决定。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放养量可采用下面公式来推算: 放养量(尾)= 养殖面积〔666.6平方米(1亩)〕×计划产量(千克)×预计养成1千克虾的尾数预计成活率, 例如:计划产量666.6平方米(1亩)200千克,预计养成虾每只在75克左右,成活率在75%,如果养殖面积为0.2公顷(3亩),那么总放养量为10000尾左右。
成虾养殖
单养与非肉食性鱼类混养,池塘面积以3-5亩为好,大者不限,水深1-1.5米,池底投放砖瓦、废旧轮胎、网片等隐蔽物,适当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五、六月份亩放养规格为3厘米的幼虾5000尾左右。常换水,以利于脱壳生长。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全面的饵料,最好投喂专用配合饲料。坚持“四定”投饵,晚上投饵量占全日的70%-80%,成虾日投喂量为5%-10%。高密度养殖应有增氧机械。至10月份捕捞一般亩产150公斤。微流水池亩产高达400-500公斤。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肥、活、爽,每隔半月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15厘米,到7月下旬水位保持在1.2~1.5米。正常情况下,红螯螯虾在傍晚及夜间靠池边活动觅食,池溶氧在每升2.5毫克左右,氨氮超过每升0.3毫克或亚硝酸氮较高时,可见到螯虾在白天(特别是早晨)向池边爬行,应及时加水或换水,否则会引起死亡。
人工繁殖
从虾苗至性成熟约需一年时间(I冬龄),在条件适应下,每年繁殖两次。在每年4~ l1月,水温达20 ℃以上进行。经过越冬的亲虾,在水温回升时,性腺发育十分迅速,水温升到20℃以后,母虾开始抱卵,如果水温继续升高到25~27℃时,经过25~45天发育成小虾,再培育20天.可长至2厘米体长(在广东省新会牛湾镇。5月中旬怀卵,6月份产卵8月份还可以产一次)。产卵前提前一个月将雌雄合养,之前则应分开饲养。如果抱卵虾在不适的水温中,或突然受惊吓,卵会脱离母体,无法继续发育而亡,甚至危及母虾的生命。雄雌比以 1:4为宜,体长9厘米母虾产 卵600粒,8厘米产卵500粒.7厘米产卵400粒,6厘米产卵300粒,4厘米产卵 l00粒。 抱卵虾喜聚于浅水的暗洞中,此时逆水性强,可利用这一特性在傍晚捕捉抱卵虾进行人工孵化育苗。 ?
虾病防治
红螯螯虾易患一种“螯虾瘟”的虾病,这种病是由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这种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不高于18℃,当水温高于21℃时,真菌的生长就会受到抑止。因而只要将虾苗放养和捕捞时的水温控制在21℃以上,螯虾就不会得病。
捕虾方法
起捕螯虾的捕捞的方法有虾笼诱捕和干塘捕捞两种。当水温降到18℃以下时,不准备越冬的成虾池就可干塘收捕,只要将塘水排干,然后下塘收虾即可,干塘过程中注意要在出水口设张网收集随水流而下的虾群。平时少量捕捞,可用虾笼诱捕,虾笼用网线织成,网目大小为2cm左右,形状有直立和角锥形两种。诱捕时把诱饵放入虾笼内,然后沉入池塘,即时起笼收虾。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红螯螯虾】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红螯螯虾 小编为您整理红螯螯虾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