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海南椰雕历史渊源悠久。最初利用椰壳的,应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陶器和独木舟,但相比复杂的制陶技术,荒野里随手可得的椰壳耐酸耐碱,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简单而随性。
但是椰雕雏型的出现,后人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载:“椰子树,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固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当时民间有传说,椰壳有“有毒即裂”的特点,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粤东笔记》也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之后,有关海南椰雕的线索,开始频频闪现在历代史料和文人佳句中。明《正德琼台志》上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而后在《和子由椰子冠》诗里挥洒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该志的《酒?}》诗,也描述过向朝廷进贡椰雕酒?}的生动情景:“采篚择供贡,扶持上天街”。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所以它又有“天南贡品”的雅号。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椰雕墨盒”。至于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制作工序
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几道工序,雕刻手法又有沉雕、浮雕、通雕、棕雕、圆雕、拼贴、油彩等。除了原汁原味的青壳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的另类之美,比较常见的有镶锡、镶银、贝雕镶嵌、石膏镶嵌、檀木嵌镶、陶瓷拼贴等。产品有小巧玲珑的果盘、饭碗、酒盏、饰盒、椰珠项链,还有富丽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台灯、奖杯,以及各类高档挂屏、坐屏、屏风等。
工艺分类
椰雕工艺分为三类。一是椰壳雕。利用椰子壳的天然形态,把椰壳和贝壳嵌镶结合,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产品有椰碗、茶叶盒、牙签筒、烟灰缸、花瓶、二胡、拼贴工艺画等。二是椰棕雕。根据椰棕自然肌理效果,采用切、割、烫等方法加工成椰猴、椰猪、椰妹等各种人物、动物造型。三是椰木雕。椰木向来被海南民间用来加工成木梁盖房子,后来工艺厂开始用椰木加工成筷子、发夹等产品。但是,人们利用得最多的还是椰壳雕。
雕刻手法
海南椰雕的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花浮雕,还有带棕立体雕刻和贝壳镶嵌雕刻等许多类型。椰雕工艺品的花色品种已经发展到300多种,其中有餐具、茶具、酒具、烟具、花瓶,以及各种类型的挂屏、座屏等等。其样式新颖,画面雅致,造型古朴,质地轻巧,美观实用。椰雕,是用椰子壳雕制而成的工艺品,造型新颖多样,色调古朴雅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海南色彩。
椰雕美誉
利用全椰子创制的《椰妹》、《狮子》、《猴》、《兔》等系列产品,新颖奇特别开生面,刻划动物、人物生动传神,曾在全国旅游工艺品交易会上获一等奖。 尤其是在美国,欧洲,日本流行。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椰雕(海南椰雕)】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